第一百零六章 - 开天铜斧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炼铜炉很快就拆开了,青砖被很快用于重建另一座炉子。   面对拆开以后仍凝在一起的铜矿石,我仔细地观察了半天。的确能看到上面有还原出来的铜,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出现流动后重新凝结的比较纯的固定态的铜汁。   这说明我们的炉温应该是达到了还原铜所需要的高度,但为什么会终止?   时间不够?   那么是碳少了?还是矿多了?怎么样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?   矿石在不断增加,我的烦恼也在同步增长。   对了,我不是还有一点天然铜块么?   炼不出铜来,先试试铜块好不好用总行吧!   融铜之前我开始伤脑筋——这个世纪的第一块铜用来做什么好呢?   我得选择一样既好看又实用的东西?   兵器?一把铜匕?一把剑?   农具?铜犁?   木工具?凿子?   ……   不!这些东西都不具备足够的原始风味。   最后我选择了铸一柄铜斧!盘古开天地,不就是用的斧么?那把斧是谁给他铸的?呵呵!不会用的是我将要铸的这把吧!   一柄15斤的铜斧应该看起来有点视觉冲击力了吧!   在建筑工人们修复炼铜炉这段时间里,我开始做铸造用的浇铸模,没有后世的条件,专用的型砂我是不打算去弄了,直接用粘土做的型腔,而且由于分模精度难以保证,我把整个斧头型腔都做在同一块粘土里。   过程还是比较简单,我用四块木板拼了一个上下通透的“箱子”,把粘土倒进去夯实。表面刨平,趁粘土还没有干的时候挖出一个梯形,长边约有30厘米,短边约有15厘米。但断面是三角形的,从上往下看是一个梯形,梯形地短边比较深,达到约8厘米,略微倾斜:长边直到粘土表面。形成锋刃。   这样子,一把斧子的形腔就有了。   为了美观,我还特意将梯形的两腰修成弧形。不过这样还不够,还得为这把“原始第一斧”装上柄不是?   为此还得铸出装斧柄的位置。我用一根木棍裹上一层厚厚的粘土。再用木刃修成直径约5厘米的泥圆柱。   将这根泥柱小心地安放在斧头形腔中斧柄所在的位置,并用粘土压紧,以免被冲下来的铜汁冲走。   接下来是做浇铸系统。   我让木工另做了一个差不多大小地箱子,也是只有四个边框,上下通透,装入粘土前先在里面按我指定的位置插入两根直径约3厘米的木棍,等粘土压实后轻轻摇动并取出木棍,再把这个泥箱放到做了型腔的泥箱上——刚好,两个通孔正在斧腔地正上方,靠近柄的位置。   其中一个孔口被我小心地修整成为漏斗形。做为浇口,融化以后的铜汁将从这里倒入,另一个孔将作为“冒口”,多余的铜汁会从哪里流出。   融化铜块不需要那么大的铜,我在地面挖了一个直径约80厘米,深(本章未完,请翻页)   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