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到此话,寇季心里是五味杂陈。 若不是寇季清楚范仲淹、欧阳修、韩琦等人都是大才的话,恐怕会毫不犹豫的将‘狂妄’二字喊出口。 毕竟,通过范仲淹的讲述,寇季可以清楚的感觉到范仲淹、欧阳修、韩琦等人都觉得朝中的高官们不如他们。 一帮子执掌着一个超级大国的重臣做出的决定,被他们评价为幼稚,说他们狂妄也不为过。 不过,寇季清楚范仲淹等人说的是实话。 因为,时代变了。 寇准都看不懂如今的朝局,以及以后大宋的走向。 吕夷简、王曾、陈尧佐、李昭亮、王曙等人也未必看得懂。 他们中间大部分人,只是借着他们以前对地方上的认知在处置公务。 可现在的地方,跟以前大不相同。 兵制革新,充实了地方兵力。 地方官员可以借着兵马做很多事。 路改府制,将以前的府、路诸多机关合在了一起,许多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 地方官员要做的事情也产生了变化。 地方官员的职能变化更大。 以前的许多政令,早就不适合用了。 再加上朝廷不断的迁移百姓,抽空了地方上赤贫的百姓,也抽空了许多地方的贫寒百姓。 地方上的食物链少了一层,维持地方稳定,维持地方生产,也就跟着起了变化。 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化,集中在一起以后,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。 这个巨大的变化现在还不明显,只有地方官能清晰的感受到。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,变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。 到那个时候,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才能感觉到。 大宋朝那一套守着祖制治理天下的方式,早就不适用于现在的大宋了。 有很多人或许会质疑,说地方上发生的变化,朝堂上手握大权的诸公怎么可能察觉不到。 那是因为大宋的变化太快,太迅速,根本没有给朝堂上手握大权的诸公反应的时间。 更重要的是,这些变化都是潜移默化中的。 在变化没有产生巨大的危害前,根本不会引起朝堂上诸公的关注。 即便是引起了一两个人的注意,在他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之前,他们会默默的当它们不存在。 比如大宋最初的马政。 在订立以后,就出现了糜烂,许多人看到了,却没人支声。 一直发展到了藏不住的时候,向敏中才上奏朝廷,让朝廷将朝廷圈养的一大部分老马、劣马,发卖给百姓。 缓解了马政的糜烂。 但是大宋马政有问题的事情,却一直没有被根治。 一直到寇季为大宋开辟出了河西这一处巨大的马场以后,大宋的马政才得到了一定的缓解。 随后大宋征讨诸国,覆灭了诸国,得了许多牧马地以后,大宋马政中的缺陷才被彻底解决。 寇季盯着范仲淹道:“你们既然知道地方上的问题,为何不上奏给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