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拯在寇季处没有多留,只待了一夜,翌日一大早就带着人下了山头。 包拯此次赶到寇季处,主要就是为了让寇季认下房契和地契的事情。 寇季既然已经答应了,他也没理由再多待。 渤海府如今百废待兴,苏洵那个浪荡子如今都收敛了形骸,每日里坐在临时衙门里没日没夜的办差。 包拯这种心里揣着百姓,打算造福百姓的人,自然不敢浪费一分一秒。 包拯走的时候,寇季送了一程。 临走之际,包拯似乎想起了什么,取出了一本书递给了寇季。 那是一本手抄的线装书。 似乎经常被翻阅,所以书角有些卷起。 包拯将书递给了寇季以后,也没有多说什么,跨上了马背,带着随行的渤海府衙役,冒着雪离开了山沟。 “是一个能为百姓做事的好官,只要他以后不走歪路,应该能有所成就。” 陈琳不知道何时出现在了寇季身旁,眼看着包拯策马远去,忍不住感慨了一声。 寇季盯着包拯离去的地方,没有说话。 二人一直看着包拯的身影消失在了视线中以后。 陈琳再次开口,“咱家不得不承认,你确实是再世伯乐,狄青、包拯,都是你为朝廷选出的良才。以后只要不长歪,应该能帮百姓撑起一片天。” 寇季鄙夷的瞥了陈琳一眼,没有言语。 他选中的良才,何止狄青和包拯。 欧阳修、文彦博、韩琦等一众家伙,那个是简单的角色。 他们现在还没进入到汴京城,所以汴京城内的人只要不跟他们深入接触,就不知道他们的能耐。 一旦他们进了汴京城,崭露出他们的能耐。 到时候大宋上上下下都会知道他的目光有多毒,选出的人,每一个都是良才。 再世伯乐、在世伯乐之类的称呼,到时候都不适合在称呼他。 或许会出现新的词语形容他。 比如寇季量才、或者寇季选才之类的成语。 赵光义只是经常将书拿在手里,就衍生出了一个手不释卷的成语。 他在冬日里给汴京城的百姓送了一些炭薪,又衍生出了一个雪中送炭的成语。 寇季觉得,他为大宋选才的光芒,可比赵光义手握书卷,以及雪中送炭要耀眼。 所以催生出一个成语,轻而易举。 寇季没有搭理陈琳,随手翻开了包拯留给他的书,看到了书封上三个飞白体的大字,寇季略微愣了一下。 “桃花源?!” 书封上,写着桃花源三个字。 寇季看了以后略微有些发蒙,小声嘀咕了一句,“难道这小子闲暇之余,写了一本小说话本让我斧正?现在可不兴小说话本,这小子莫非要开历史先河,抢别人饭碗?” 寇季心里带着疑惑,翻开了署名为桃花源的书,上下扫了一眼以后,发现自己想差了。 仔细翻阅了一两页以后,寇季看到了一些熟悉的东西。 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