邙山讲武堂在何处,朱能不知道,邙山讲武堂叫什么名字,朱能也不知道。 但朱能知道,官家派遣高处恭去掌管的地方,一定不是寻常的地方。 朱能也知道,在西北秘密的被官家召见过两次学生,以后必然前途无量。 如今大宋朝,能被官家亲自召见的军中将士,只有两处。 一处就是高处恭掌管的地方,另一处就是虎字军。 虎字军如今被整编成了静塞军,已经脱离了天子亲军。 那么如今就剩下了高处恭掌管的地方,最受官家重视。 朱能身为枢密副使,知道一些常人不知道的东西。 高处恭所掌管的地方,并没有在枢密院和兵部的管辖下。 而是在内府的管辖下。 内府里面有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司务,叫邙山采办司。 全司上下只有三个人,三个什么也不作的宦官。 但是他们每年要从枢密院走二十万贯的粮饷。 那些粮饷去了何处,朱能心里清楚。 必然是去了高处恭所掌管的地方。 那个地方人肯定不多,但赵祯每年向他们批复二十万贯的粮饷,可见赵祯有多重视他们。 朝廷在改革兵制的时候,为了解决军中监军问题,重视了武科。 可有一方面,从头到尾都没有正式的被提及。 那就是军中军官、将领的培养和选拔。 朝廷新兵制中给出的政令很模糊。 论功升迁。 可如今大宋四海无战事,军中的那些个将士,想要从一个小卒,升任到大将军,根本不可能。 即便是大宋四海之内有大战发生,一个小卒想升迁到大将军,那也犹如登天。 为了避免军中的将校缺失。 朝廷必然得先办法,选拔一批人,充入军中,担任一定的职位。 高处恭所掌管的地方,必然是为了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。 不然以寇季和赵祯二人的精明,绝对不可能眼看着这么大的一个疏漏存在,却不管不顾。 高处恭所掌管的地方出来的人,有怎么样的前程,朱能不难猜。 朱能一边平复着激动的心情,一边对寇季道:“都是自家人,感激的话我就不多说了,一切都记在心里。” 朱能从来都不认为,别人给他的好处是白给的。 即便他跟寇季的关系已经亲如一家人。 他依然将寇季送给他的恩情记在心里。 唯有如此,他才能跟寇季长久的相处下去。 朱能是绝对不会允许升米恩斗米仇的事情发生在他和寇季身上。 寇季笑道:“此事有好处,自然也有坏处。他们一旦离开了朱府,以后就是官家的人了。官家要奖赏他们,还是惩罚他们,不到万不得已,你不得插手。 此外,他们一旦入了那里,以后回家的时间可能会很少。” 朱能哈哈大笑道:“他们想占便宜,哪有不敷出代价的道理。你我能有今日,还不是从一场场搏杀中搏来的。 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