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11章 汝父去也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寇准和寇季将花钱的事情定下以后,就将寇季仍在了一边置之不理。   他的目光落在了苏洵、包拯、狄青三个人身上。   对于寇季在汴京城里的遭遇,寇准略有耳闻。   对于苏洵、包拯、狄青三人抛下了锦绣的前程,选择跟寇季一起到了韩地,寇准唏嘘之余,给予了高度赞扬。   寇准很健谈,跟苏洵、包拯、狄青三人谈天说地的说了足足大半天。   从学问讨论到了兵事,从兵事又讨论到了时政。   一直到了天黑,寇季四人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文昌书院。   回到了韩都的王宫里以后,寇季又和包拯、苏洵、狄青商量了一下以后的路。   包拯想继续研究刑律,苏洵想到文昌书院去研究学问,狄青想先回自己封地上去,先打两场仗,将自己封地上的野人清理干净。   对于发展封地,狄青没太多想法,他只想打仗,不想搭理其他的。   寇季觉得狄青的封地虽然处在苦寒之地,但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。   狄青的封地和寇季的封地相同,都临海,所以可以发展一下海贸和渔业。   狄青的封地上还有许多木材和铁矿,寇季觉得都可以发展一下。   狄青将一切一股脑的推给了寇季,弄得寇季哭笑不得。   寇季最终决定,从庆国抽调一部分人手,跟狄青去狄青的封地上,先清理了上面的野人,然后营造一些屋舍,开垦一些良田,建立一个码头,营造一个造船厂。   先让狄青的族人和狄青的旧部在狄青的封地上安居下来再说。   狄青满口答应了。   苏洵要去研究学问,寇季就将整理大食书籍,以及编撰系统的教材的重任交给了苏洵。   庆国的一切,是寇季说了算,庆国上上下下,几乎都对寇季唯命是从。   所以寇季根本不需要顾及这、顾及那的。   也不需要藏着掖着。   教材里面要添什么,他直接一股脑的往进塞即可。   所以相对贴近后世的教育模式,轻而易举的就出现在了庆国。   包拯要研究刑律,寇季也大方的批准了。   寇季给了包拯极大的特权,让包拯去折腾。   将苏洵、包拯、狄青安置妥当以后,寇季招来了庆国的所有官员,简单的搭建了一下庆国的权力机构。   大致上和大宋的三三制三权分立的制度相同。   只不过官制构建相对简单一些。   庆国地小人稀,还用不到那么复杂的官制。   此外,在三院院事上,也跟大宋有所不同。   庆国的三院正副院士,皆有参与中枢政令的商议权力。   议事堂是一个由三院正副院士和庆国国主,七人共同构建的议政之所。   寇季进一步的削弱的王权对庆国的影响,将更多的权力下放了下去。   虽说此举对王权的危害性很大。   但相对的寇氏对这片土地的统治,会变得相对稳定一些。   简单的庆国朝堂搭建完(本章未完,请翻页)   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