寇季给狄青、杨文广二人写好了信,拿着信出了书房,准备找寇忠派人送去保州。 刚出房门,就看到了一个人影在院子外的月亮门下晃荡。 仔细一瞧,却是他祖父寇准。 寇准一手背负身后,一手揪着胡须,在院门口不停的踱步。 他几次迈腿踏进了寇季的院子,又几次退了出去。 似乎在犹豫、踌躇。 “祖父?” 寇季主动迎上前,看着寇准一脸询问的神色。 寇准脚下一顿,收回了揪着胡须的手,灿灿的道:“你刚才说的那番话,有几处老夫想不通,所以想过来找你问个清楚。” 寇季刚才在寇准书房里,并没有把话说透。 有几处问题,寇准怎么想都想不出头绪,所以才会找上门来,找寇季问一个清楚。 “祖父屋里请……” 寇季做了一个请的收视,随同寇准进了自己的书房。 坐定以后,寇季疑问道:“祖父有何疑惑?” 寇准四平八稳的坐在椅子上,抚摸着胡须,拧着眉头,沉吟道:“老夫始终想不通,为何你会说寺庙、道观里的田产是最难收回的,反而曲阜孔家的田产是最好收回的?” 寇季并没有急着回答寇准的问题,而是反问道:“祖父是如何看待这两者的?” 寇准认真的道:“老夫以为,寺庙、道观并不能左右朝局,下手处理他们,他们翻不起什么大浪。反倒是曲阜的孔家,跟读书人关系密切,一旦对他们下手,天下的读书人只怕不会答应。” 寇季笑道:“那祖父可就想错了。天下读书人之所以跟孔家关系密切,那是因为他们学习的圣人文章,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学习的圣人文章。 只要他们沾上了孔家,就能在士林里博得一个好名声。 以后不论是参加科举,还是混迹仕途,都能借此跟上官表示亲近。 归根结底,读书人所求的还是仕途。 祖父已经加开了三年恩科了,再开三年又何妨? 只要祖父您愿意开恩科,就算您把曲阜翻一翻,读书人只会一门心思的为恩科做准备,哪有心思去管孔家的事情。” “可朝堂上的百官……” 寇准仍有顾虑。 寇季咧嘴笑道:“朝堂上的百官们自身难保,哪有心思去管孔家。” “自身难保?” 寇准一脸狐疑,暗自思量了一会儿,盯着寇季恍然大悟,“你跟官家背地里在谋划百官?你们二人要给百官找麻烦?” 寇季缓缓点头。 寇准抬手指了指寇季,真不知道说什么好。 他有点怀疑,朝堂上目前的变局,都是寇季一手算计好的。 先是通过揭穿军制糜烂的问题,促使朝廷开始裁军。 然后在朝廷裁军遇到了困难的时候,又引出了土地兼并、土地侵占的问题。 朝廷想要解决土地兼并、土地侵占的问题,就绕不过百官。 面对百官拦路,朝廷还没想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