费映环是从浙江的江山县,走陆路进入江西地界的。 沿途惊动官员,府县官吏纷纷出动。 广信知府早早得到消息,备上船只去玉山县恭候。玉山知县迎送到县界,上饶知县无缝衔接,而铅山知县早已在鹅湖镇东边等待。 放在新朝创立之初,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,不准地方官吏兴师动众去迎接权贵。 三十多年过去,官场陋习复生,趋炎附势又变得习以为常。 上饶水驿。 费映环已经八十多岁,抵达驿站之后,并未下船游玩。 知府侯昌也不敢胡乱打扰,只随船在旁边候着。邻近傍晚时分,县丞靠船过来说:“县尊,一房先生请来了。” “快请!”侯昌连忙说。 费映环在家乡的老相识,陆陆续续都已病逝,如今只剩这位“一房先生”。 此君名叫王鄘,字孟侯,号一房。 崇祯四年,费映环、胡梦泰、王鄘等同乡,曾经结伴进京赶考。费映环和胡梦泰都落榜了,王鄘却考上了进士,明朝灭亡时已经担任山东省参议。 当时山东糜烂,王鄘这个参议毫无实权,干脆直接挂印归乡。可大明还未灭亡,王鄘拉不下脸投靠“逆贼赵瀚”,便在乡间设立私塾教书。没教两年书,乡下愿读书的孩子,都进了官方小学校,王鄘只能在家耕读度日。 直至新朝思想开放,讲学之风兴盛,潜心修学多年的王鄘,终于在上饶县开宗立派。 “公爷,一房先生前来拜见。” “王孟侯?快快有请!” 八十多岁的费映环,身体居然还挺利索,由健仆搀扶着,手拄拐棍亲自出舱迎接。 王鄘比费映环年轻几岁,一身布衣,静立船头。 两舟接近,王鄘拱手朗声说道:“灵翁,好久不见!” “贤弟快请上船喝酒!”费映环高兴道。 费映环六十多岁的时候,在杭州灵隐寺建了别墅,自号“灵苑居士”、“灵叟”。他在学术上没有开宗立派,专攻史学、文学、书法和绘画,还参与编撰《民始全书》,在大同新朝的学术界也算名声响亮。 王鄘当即被邀请上船,知府侯昌也搭了便车,其余弟子和官吏皆在旁边船上候着。 “请坐,侯知府也请。”费映环心情愉悦。 “多谢老公爷!”侯昌小心翼翼坐下,半个屁股悬在空中。 娄氏也被侍女搀扶过来,王鄘和侯昌连忙起身拜见:“老嫂子(老夫人)安好!” “都坐吧。”娄氏满脸微笑,亲自给他们倒茶。 费映环问:“贤弟身体可好?” 王鄘回答说:“还过得去,大病没有,小病不断。” 费映环有些惆怅:“唉,当年赶考的上饶士子,如今就只剩你我二人了。我记得,我们一起进京考了三次,我跟老胡(胡梦泰)一起考了五次。” 王鄘笑道:“本来该四次的,崇祯元年那回,我临行前生病了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