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赵讷和陈正汇为难你是必然,你的文章诗词略有小成,四书五经功夫烂熟于心,但策问之道千变万化,没有确切的标准,所以策问时文上当再下苦功,每有朝廷塘文邸报,为师会让陈泽及时送来给你观瞧。” 李茂再次汗颜,陈文昭倒是把他的优缺点看的明明白白。 策问的确难,想要写好不止要下功夫,还得消息灵通,陈文昭此举已经不是开小灶,而是定向培养,相当于传承衣钵。 陈文昭给李茂讲明官场上的成破利害关系,随钱浒等人在午后离开文昌书院。 至此文昌书院就成为山长赵讷的地盘,现管。 颁布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书院学子没有经过他的允许,不准私自离开。 否则轻者记过,重者除名,美其名曰趁年前这段时间收心努力学业。 李茂原本只想着在文昌书院住十天八天,毕竟清河县城里有一堆事情。 但赵讷新官上任烧了第二把火,他不想自己去试试火焰的力度如何,只能忍耐低调,倒也慢慢的把心思沉浸在了学业上。 李茂是冲着举人和进士的职称而去,所以学的是四书五经。 四书有四位东平府名儒授课,其中三位挂着教谕的头衔,五经则由尚小塘等几位举人教授。 最让李茂庆幸的是此时还没有流行八股文,否则他绝对不奢望冲击进士出身。 写八股,那是会累死人的。 至于他的短板策问,有陈文昭的读书笔记和当年的试卷,还有陈泽时不时送来的信息。 他自我感觉进步很大,有几篇陈泽带回去给陈文昭看的策问,陈文昭的评价也是言之有物。 这样的时间大概过了二十多天,李茂除了上课,偶尔和温必古聊一聊之外,每隔两天还要让邹润回清河县城一趟。 对西门庆那厮他始终不放心,他不在城里,怕西门大官人又整出什么幺蛾子。 西门庆的幺蛾子还没弄出来,赵讷的幺蛾子先出来了。 据温必古从尚小塘那里听来的消息,月考即将举行,由赵讷会同几位教谕讲郎出题。 按照府试的制度进行考试,成绩出来后依照三舍法升降学子在书院内的地位。 “这是得有多迫不及待啊!”李茂嘬了嘬牙花子,“尚举人怎么说?” 温必古肚子里没有二两香油,按照赵讷这么严厉的考核,第一批除名卷铺盖走人的名单肯定包括温必古。 他不信温必古不想点别的办法。 温必古嘿嘿笑道:“贤弟,我从先生处听说,这次的题目重点是论语,策问和庆历,熙宁兴学有关,试贴诗必须占一个月字。” 李茂微微皱了皱眉头,“是尚举人让葵轩来告诉我的?如此行径,和东平县学如出一辙,倪鹏是怎么被革除功名的,葵轩忘了吗?” 李茂还没弱智到掺和这种事里,再说毕竟只是一次书院月考,如果月考还得作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