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焕章仿佛没看见赵讷的眼神,吩咐亲随把题目传给书院学子。 末了又说道:“既然考了经义,不妨再考考诗词歌赋,就命诸学子写一首向学的诗文,权当试贴吧!” 赵讷闻听此言,已经窜到嗓子眼的质问又咽了回去,心中暗忖能让王焕章临时改主意,看来有人对这次突然施行三舍法有意见啊! 不过还好,自家侄子哪怕经义考的不好,也能在试贴诗上扳回一城,再有他拍板,院首之位定然不会旁落。 钱浒等人自然不会有意见,王焕章本来就是一路提学使,临时加考一场看看学子们的学问,再正常不过。 反倒是陈正汇有点坐立不安,他和赵讷一样疑惑,怎么又多了一道试贴诗? 学政大人没提前打招呼啊! 且不说官员这里勾心斗角,正院内的诸位学子面对两道考题,头大如斗者占了九成。 写一首诗对学子们来说都不难,写不好还写不坏?反观这道经义题目,太难了。 李茂看到题目嘴角微翘,虽然他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提前得知这道题,但刚才脑海中早已经将文章勾勒出来。 这道题难点就在于释意,而前人早就总结归纳过,水能灌溉,火可烹饪,金能断割,木能兴作,土能生养,谷可养育,这六样被称为六府。 意思是大自然用来养育万物生灵的基础,所谓德惟善政,政在养民。 圣人之德就是把这些处理好,把六府安排妥当,那就叫惟修。 掌握了这道题的精髓,再把孟子的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等等名句摘抄结尾,一篇文章自然提笔就成。 反倒是王焕章临时加了一道题,让李茂斟酌了半天。 写诗他不怕,即便有唐诗三百首在前,有唐宋八大家不远,但他脑子里还有南宋以后几个朝代的诗文可以“借用”。 只是怎么借是一门学问,否则来一个生吞李太白,活剥杜子美,那就太难看了。 李茂既然有志夺得院首之位,事事争先是第一位,第一个交卷肯定能引起考官们的注意呀! 他写完经义文章后又沉思片刻,提笔写了一首诗,站起身来表示自己已经考完。 此时距离王焕章出题才过去两刻钟不到,也就是不到半个小时。 李茂就把题目做完了,这速度令赵讷等人咋舌。 陈文昭见李茂起身,从来到文昌书院才第一次开口。 “此子李茂,乃是本官的学生,为公平起见,还是请诸位大人评审,本官当避嫌。” 钱浒哦了一声,命人把李茂的试卷拿来,转首对陈文昭说道:“陈大人乃翰林出身,这个考官岂能避嫌,且让我等看看这位学子的文章如何。” 王焕章手捋须髯点头道:“早就听闻陈大人在东平县收了一位得意弟子,没想到竟然是首先交卷这位,看来是成竹在胸,就由本官先过目吧!” 李茂的经义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