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章 番外之帝后一家日常
五 随着蒙古各部的到来,承德越发热闹了。 行宫北面的草原上扎起了大营,大营绵延数十里。大燕的营地在正东,其他蒙古部落的营地则以众星捧月的架势拱卫四周,最外围则是承德当地驻军将士以及禁卫军负责安全。 乍一看去营帐望不到头,各色旗帜迎风飘展,好一副边塞风景。 上次来这里,福儿学会了骑马,但那也是数十年前的事。 这次到了后,刚安顿下来,宝宝就过来叫她去骑马。 出去试了试,技艺虽生疏了,但记忆没忘,多练练应该能回到往日水准。不过福儿这个往日水准也没有多高超,反正和宝宝是不能相比。 福儿怕娘家女眷到此地无所适从,不免询问一二。 一问下来才发现,她娘竟然也在学骑马,还是让她爹亲自领着学的。 她特意好奇去看,就见她娘小心翼翼地骑在马上,她爹坐在娘的背后拿着缰绳。夫妻二人可能怕被人看见惹人笑话,特意在营地外寻了个背人的地方练。 见此,福儿笑了笑,也没不识趣往上凑。 等再见赵秀芬时,赵秀芬说自己在学马,怎么学的她也没说,反正神态很是兴奋。福儿也就装作不知,只要娘开心就行。 福儿也问过孙荷儿要不要学马。 毕竟来了围场,除了骑马打猎也没什么其他东西可以打发时间。 对此,孙荷儿倒是十分大方,道“要是你二哥在,妾身肯定学了。可惜他不在,就看着孩子们玩罢了。” 这几日王玉堂和王玉周,每天都跟着大郎他们出去跑马练剑,孙荷儿才有这么一说。 “要是二嫂想学,我可以教你,若是我不行,还有宝宝。” 宝宝的骑术可是极好,反正她在马上玩的那些花式,福儿是不会的。 “是啊,二嫂,你要是想学,我教你好了。” 宝宝和王家的女眷一向亲近,从不会自持王妃的身份,都是跟着福儿叫人的。 她也是个说风就是雨的性格,当即站起来道“走吧走吧,正好今日天气好,待在帐篷里多闷,我们去骑马,二嫂我教你,只要你胆子大不怕,半天也就学会了。” 孙荷儿虽有些错愕,但也没有矫情,当即道说回帐篷换衣裳。 宝宝又问崔氏“三嫂,你去不去?” 崔氏错愕。 除了错愕,还有些手足无措。 “我我不会” “不会可以学,你要是不想学,跟我们出去透透气也好。”宝宝道。 “那……”崔氏也没犹豫多久,“那我也就去吧。” “你身材跟我相仿,就别回去换衣裳了。梦竹,把我的骑装寻一身没穿过的给三夫人。”福儿吩咐道,站起来打算进去换衣裳。 “是,娘娘。”梦竹应道。 崔氏忙道“谢娘娘。” “谢什么,你是多寿媳妇,不用跟我客气。” 两人一同往里面去了。 宝宝也跟了进去,她不想再回帐篷,就吩咐侍女回帐篷取她的骑装。 没人出口邀牛蓉儿一同,似乎都把她忘了。牛蓉儿不免尴尬,见孙荷儿快要走出帐篷,忙站起来道“老二媳妇,你等等我。” 不多时,一行人都换了骑装,由侍卫太监护着出了大帐。 营地里十分热闹,一路行来碰见不少年轻的女子,或一二结伴,或成群,多是穿着骑装,从外表和打扮来看,不光有蒙古女子,也有大燕的女子。 大燕在入关之前,对女子并无礼教方面的要求,入关后受中原文化影响,女子也开始讲究三从四德。但总归来说燕人女子被束缚的相对较少,女子骑马射箭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,相反许多人家都以家中女儿巾帼不让须眉为荣。 这也就导致,甭管平时在京里是何等闺秀,一到塞外各家闺秀都换了一副模样。不管会不会骑马,总之若是还像平时那样打扮得累赘繁复,是会被同伴嘲笑的。 “这次似乎来了不少女子,好像各家都有年轻的女儿被带来。” 崔氏陪行在福儿一侧。 有方才一同去更衣的经历,崔氏的态度虽还是恭敬,但比以往要亲热许多。 “哦?” 福儿虽对崔氏了解不深,但大致还是了解的。这位弟媳向来谨言慎行,无事可不会无端说这些。 她看了过去,崔氏眼神晦涩。 只一眼,她便垂下了眼帘,福儿心里明白了。 …… 一行人往外行走,自然被许多人看见了。 但看看旁边护着侍卫,倒也没人不识趣的上前,都是远远对着此处行礼,直到人走过去才站直起身。 由于投来的目光太多,福儿正懊恼应该吩咐选一条人少偏僻的路出营,这时不远处行过来几个穿着骑装的女子。 为首是三个姿色各异的年轻女子。 年纪都不大,约莫在十五到十八之间,各自身后都跟着一个丫鬟,另还有几个护卫模样的人跟在后面。 “请皇后娘娘大安。” 为首穿紫色骑装的少女率先一步上前,行了个蹲安礼。另两名少女,跟随其后,也蹲安为礼。 “你们是——” 福儿做疑惑状。 紫衣少女很是大方,还保持着蹲安的姿势,道“小女乃陈国大长公主家的,名讳毓莹,得蒙太上皇恩赐县主之位,一直仰慕娘娘凤仪,今日巧遇,斗胆上前问安。” 又介绍身后两名女子“这个是定远侯云家二房之女淑月,这个是吏部侍郎姜家秀莲,还望娘娘勿要怪我等唐突。” “淑月?”福儿喃喃,“哪个淑哪个月?” 这时,蹲在后面穿水蓝色骑装的少女说话了。 她的声音纤细柔婉,格外有一股楚楚可怜之态。 “回娘娘的话,窈窕淑女的淑,一轮明月的月。” 福儿感叹“是个好名字。你们都起来吧。” 三女这才站了起来。 福儿将目光投向毓莹。 “替本宫向大长公主问过个好。” “是。待小女回京,定会转达祖母。” 福儿点了点头。 “好了,你们退下吧。” 三人忙避让开来,福儿一行人走了过去。 等人走远了,三人也去了偏僻之处,姜秀莲才露出心有余悸之色。 “毓莹,你胆子未免也太大了,竟然敢拦驾,若皇后娘娘是个不好相与的,因此发了怒怎么办?” “她不会发怒的,”毓莹露出自信的笑容,“她出身低微,能坐上后位,全凭生下三位皇子,又与陛下起于微末。王家一家人在此之前不过是群乡野村夫,也是跟在陛下身边后,才各自有了官身。” “定国公世子以前不过是个农官,陛下登基后,才入了户部。定国公本人之前籍籍无名,陛下登基后,为其封公,众大臣纷纷出来阻止,陛下才以黑城军备所为由,说享誉整个大燕的‘神武炮’、‘黑藤甲’等诸多军备是出自其手。 “而定国公世子的三子,早先一直在翰林院,最近才当了六科给事中。除过这三人,王家其他人不值得一提,若是你,你有这样不争气的娘家,你会随意发怒?” 自然不会,毕竟娘家就是女子的底气,皇后娘娘家世不显,自然要宽和为表。 可—— 姜秀莲依旧还是觉得毓莹胆子太大了。 不过毓莹胆子大,也有她的底气,毕竟陈国大长公主是太上皇和先帝的姑母,也是那一辈仅存的公主。 毓莹又是陈国大长公主最宠爱的孙女,才得以被太上皇封了县主。 这时,毓莹又跟云淑月说起话来。 “淑月,你见过皇后娘娘?” 云淑月摇了摇头。 “那为何皇后会说你的名字,还说你的名字是好名字?” 云淑月也挺纳闷的,但她实在想不到原因。 三人哪知晓,福儿会说这个名字,也是因为当年她还是个小宫女时,有个死对头叫淑月,淑月后来跟她一样,当了卫傅的司寝宫女,却从未被召幸过。 不过是想到故人罢了。 这不过是个小插曲。 另一边,除了宝宝感叹了一句这三个少女胆子挺大,诸如孙荷儿和牛蓉儿都未察觉到什么异样,只有崔氏的目光闪了闪。 她略有些担忧地看了福儿一眼,低声道“娘娘……” 福儿笑着拍了拍她的手。 “勿慌。” 孙荷儿比崔氏胆子更大,更勇于学。但实际上学了半下午,崔氏反倒比孙荷儿学得更快,她已经能骑着马围着场地小跑一圈了,孙荷儿暂时只敢慢慢走。 福儿也专门派了个太监教牛蓉儿,但牛蓉儿连马都不敢上,好不容易上去,她太害怕不小心抓疼了马,差点没被掀下来。 自此,她再不敢学了,只能眼巴巴地在一旁瞅着。 有人来禀报,几位皇子打猎回来了。 福儿看了看天色,打算回去。 这时,卫傅带着卫琦、王兴齐和王多寿等人过来了。 “你怎么来了?”福儿诧异道。 “朕回来听说你带着人出来骑马,过来看看。” 福儿哦了一声,打算下马,可卫傅正好站在左侧,她若下马一不小心就会踢到他。她用眼神暗示他往一旁站站,他反倒玩心大起装作没看懂,伸出手道“要不要朕扶你?” 这让福儿顿时想起很多年前,她学骑马,就是卫傅教的。 她其实学得挺快的,就是不愿骑矮脚马,以至于上马下马很是艰难。 为此,没少被他嘲笑,而他每次嘲笑她,都会以‘我看你上马’或‘我扶你下马’为借口。 福儿看了看四周,见其他人都站得挺远,遂微微抬起下巴。 “那小卫子你扶稳了,若是摔了本宫,有你好果子吃。”又纡尊降贵地搭上他伸出的手。 “回去再收拾你。”卫傅脸上笑着,低声却威胁。 另一边,王多寿有些诧异地看了看骑在马上的崔氏,但看了看姐夫和瑞王都纷纷上前去扶自己的妻子下马,他便也走上前来。 崔氏的脸有些红,小声地叫了一声夫君。 “你怎么也来学马了?” “娘娘和瑞王妃叫妾身来骑马,妾身就来了。” 说话间,王多寿扶着她下了马,崔氏多少还是有些不熟练,下马时差点摔了,幸亏被丈夫从后面撑了一把。 等下马后,她的脸红得仿佛似火烧,可看看那边神态亲密的帝后,再看看不远处的瑞王和瑞王妃。 那边,宝宝最直接。 一见卫琦来了,就一个侧扑跳了下来,卫琦也快准地接住了她,显然两人这么干也不是头一回。 崔氏的心怦怦直跳,低头看了一眼丈夫还牵着自己的手。 “行吧,你们都各自回去,朕跟皇后走一走再回。”卫傅一挥手道。 众人各自散去。 牛蓉儿憋屈了一下午,见丈夫王兴齐也在,忙走到丈夫身边。 王兴齐侧首看了看落单的弟妹,道“二弟妹,一同回吧?” 孙荷儿点点头,走了过来。 牛蓉儿见丈夫竟还惦记着老二媳妇,本就憋了一肚子气,没忍住瞪了孙荷儿一眼。 孙荷儿被瞪,先是愣了一下,旋即睨了牛蓉儿一眼,倒也没说什么。 等回到帐篷后,只剩了夫妻二人,王兴齐才皱了眉。 “你方才瞪二弟妹做甚?” “我……” 王兴齐还有不了解妻子的,定是拈酸吃醋,如今连弟妹的醋都吃上了。 “以前你在家里不懂事也就罢,如今在京里,你要是敢闹出什么事来惹了笑话,就给我回建京去。” “齐哥,我以后再也不敢了。”牛蓉儿弱声弱气道。 见妻子可怜巴巴的样子,王兴齐想了想,解释道“二弟如今不在京里,二弟妹落了单,我才叫二弟妹一同回来。我们做大哥大嫂的,要照顾弟妹们可懂?” “懂了。” …… 崔氏就这样一路和丈夫牵着手往回走。 二人夫妻多年,这还是头一回。 一路上,崔氏都羞得抬不起头了,可不知为何丈夫一直没松手,她也就没松手。 她想跟丈夫说点什么,可心里太乱又不知该从何说起。 丈夫这个人性格温和,行事有度,当初因夫妻嫌隙,虽是纳了个妾回来,后来误会在婆婆的开解下倒也解开了,那女子也被送走了。 其实扪心自问,能嫁给这样的丈夫,有这样一个婆家,崔氏觉得是自己的福气。 没像其他人家,通房姨娘一大堆,有时即使当丈夫的不愿纳妾,家里的长辈还要往房里塞人,婆婆也会拿着架子,刁难敲打当儿媳妇的。 妯娌们也还好,都没什么心眼,婆婆对她虽不太亲近,但也从没刁难过她。她嫁过来多年,开始因只有丈夫一人在京中,两人辟居另住,后来婆家一家人都入了京,他们依旧单着住,婆家人也一直没说什么。 只除了在教养儿子和亲近家人方面,丈夫对她有些微词,但也从没跟她红过脸。 “等从承德回去,我们搬回国公府住吧?说起来当人儿子儿媳,我们应该在爹娘膝下尽孝才是。” “你今天做的不错,以后多和三姐嫂子们她们相处……” 两人的话几乎是异口同声。你看着我,我看着你。 崔氏红着脸垂下眼脸,小声道“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