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章 折磨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第九百章 折磨

  一个月后。   晨起时,盛鸿忍不住念叨一句:“山长和阿萝应该快到京城了吧!”   谢明曦神色柔和,眼眸中闪出温柔的光彩:“哪有这么快。师父年岁大了,阿萝还小,我在信中叮嘱过,无需急着赶路。一切以稳妥为要。少说也得要一个多月才能到京城。”   廉姝媛亲自领着两千蜀兵,护送顾山长和阿萝归京。   周全在一个月前,便翘首以盼娇妻归来。   夫妻两人成亲三日,廉姝媛便去了军营。隔了数日,廉姝媛又领着蜀兵去了蜀地。夫妻两个聚少离多,眼巴巴地等着重逢团聚。   谢明曦和盛鸿,也同样等得心焦如焚。几乎一日日数着过日子。   帝后穿戴整齐后,先去慈宁宫,给李太皇太后请安。   自俞太后病倒之后,李太皇太后心情愉悦,身体一日好过一日。如今无需人搀扶,便能在寝宫里转悠一圈。   帝后到慈宁宫时,李太皇太后正在廊檐下溜达。   盛鸿笑着快步上前,扶住李太皇太后的胳膊:“皇祖母怎么也不多睡会儿,这么早便起身了?”   李太皇太后满额皱纹如菊花般舒展,咧嘴笑道:“哀家老了,睡不着,索性早些起身转转。明曦也说了,多转转,对哀家的身体也有好处。”   说话还是断断续续,不甚流畅。不过,从一字不能言到现在磕磕巴巴地说上几句,进步十分明显。   一边说一边看向谢明曦,目光柔和又慈爱。   谢明曦微笑着上前,扶住李太皇太后的另一侧胳膊:“皇祖母身子骨越来越硬朗,孙媳心中也觉快慰。”   李太皇太后在帝后的搀扶下,慢悠悠地在廊檐下转了一圈,照例要问上一句:“太后的身子骨可好些了?”   谢明曦故意轻叹一声:“赵院使说了,母后忧思成疾,心情时有起伏,对养病颇为不利。这一个月下来,没见好转,倒有些病重沉疴之兆。”   “孙媳心里也忧急得很呢!”   几个儿媳轮番去“伺疾”,时不时说几句刺一刺俞太后的心窝。俞太后哪里还能静心养病?   不被气死就算不错了!   李太皇太后听在耳中,别提多快意了。嘴角咧得更高了些,口中却叹道:“哀家这里没什么,你去福临宫里瞧瞧,让太医好生照料太后。”   死了一了百了,生不如死地活着,才是最大的折磨。   谢明曦只当没听出李太皇太后话中的恶毒之意,微笑着应下了。   ……   帝后两人出了慈宁宫,又去了福临宫。   福临宫里飘溢着特有的苦涩药味,混合着驱逐阴湿的檀香味,形成了一股强烈的难以形容的气息。   俞太后目光暗淡,一脸病容,怏怏无力地躺在床榻上。   帝后来了,萧语晗等人立刻让开床榻边的位置。静观每日都会上演的好戏。   “母后今日感觉可好些了?”谢皇后声音柔和,满面关心。   紧接着,便是天子盛鸿孝顺又关切的询问:“母后早晨的药喝过了吗?儿臣伺候母后喝药。”   最厌憎的两张脸孔在眼前晃动,耳边不停响起两人“关切”的声音。这对俞太后来说,如同刑罚一般。刑罚不算重,远没到要命的地步。   不过,每天总要来上一回。   如同钝刀割肉。   俞太后习惯性地气血翻涌一回,压根没有配合帝后做戏的兴致,直接闭上双目。   帝后半分尴尬的意思都没有,就这么待在床榻边,继续细语安慰。   待将俞太后恶心得够了,盛鸿才道:“儿臣先去上朝。待散朝后有空了,再来陪伴母后。”   天子离开了,谢皇后却未离开,多停留了一炷香时辰。将赵院使等一众太医宣召过来,问一回病症。   总之,做足了门面功夫。任谁也挑不出半点不是来。   别人怎么想尹潇潇不知道,她自己对谢明曦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。   换了是她,她可没有这等城府和演技。   谢明曦轻声问萧语晗:“皇姐今日可曾进宫?”   萧语晗迅速看了俞太后一眼,轻声应道:“顾赵两家结亲,这些时日正忙着过定之类。皇姐已连着几日未曾进宫了。”   听到昌平公主的名讳,俞太后额上青筋跳了一跳。很快,面无表情地将头扭到了内侧。   赵长卿和尹潇潇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。   因顾舒瑾的亲事,昌平公主和俞太后算是彻底离了心。一个月前将俞太后气得病症加重,之后,每次昌平公主进宫,俞太后都拒之不见。   昌平公主吃了几回闭门羹后,进宫也愈发少了。   刘御史告了长病假,依附俞家的官员几乎散得干干净净,顾家的倒戈,对俞太后亦是沉重的一击。至此,俞太后对朝堂几乎再无影响力。   后宫中,谢明曦手段亦是高明。先将俞太后的人手打发出宫,然后甄选年轻出色的女官进宫。   宫中本就有女官,协助管理后宫。不过,女官的品级并不高,所有的权利也都来自于掌权者。有点类似于内宅后院里的管事娘子之类。   如今,谢明曦在后宫中设下尚宫尚仪尚服等六局一司,协助自己管理宫廷。掌管六局一司的女官,皆有正式的官职。其中官职最高的是五品尚宫。   甄选女官皆是谢明曦一手操持。设六局一司也是谢明曦亲力亲为。有天子鼎力支持,此事颇为顺遂,也未在朝中惹来多少非议。   身为当家主母,想怎么选管家娘子就怎么选。提高品级多发工钱,也是当家主母的分内之事。轮不到朝臣们说三道四。   当然,也有个别直觉敏锐嗅觉灵敏的,察觉到了一丝异样。不过,最多是以为谢皇后为了压制俞太后,才会大肆提拔任用“新人”。   谁也不会想到,帝后将以女官取代内侍宦官。   此时的朝臣们,也绝不会料到数年之后的情景。   宫中优秀出色的女官们紧密围绕在大齐第一位女帝身侧,形成了一股对朝堂有巨大影响力的势力。   被后世誉为“业昭盛世”的大齐朝,从建业二年开始!   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