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3章 大乾的一柄神剑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第433章 大乾的一柄神剑

  赵善一听虞清欢的话,笑着点头答应。   虞清欢伺候赵善沐浴,孤男寡女独处一室,尤其虞清欢还伺候赵善搓澡,气氛旖旎,自然而然就变成两人的调情模式。   当虞清欢卸下了衣袍,暴露在赵善的眼中,赵善都是眼前一亮。   虞清欢真是人不可貌相。   生了张娃娃脸,看起来清纯可爱,平时穿着衣裙遮挡了身材,看着不显山不露水的,没想到却是规模宏大。   这规模,完全是平e近人,亮瞎了眼睛。   夜幕下的房间中,气氛旖旎,身影晃动,而窗外此起彼伏的虫鸣。   过了许久许久……一切云消雨散,虞清欢娃娃脸上带着些许红晕,靠在赵善身旁,眼中带着淡淡娇羞。   自此,她也嫁为人妇。   虞清欢靠在赵善的身旁,和赵善聊着天。   赵善对虞家的情况不甚了解,如今有了虞清欢,自然要利用起来,开口道:“清欢,虞家在扬州是大族。除了你大哥虞咏外,还有什么比较出众的人没有?”   虞清欢有刹那的迟疑,回答道:“陛下,我二哥也挺厉害。”   赵善问道:“你二哥是谁?”   虞清欢回答道:“回禀陛下,妾身二哥名叫虞诵,也是一母所出的哥哥。”   赵善问道:“朕没听过这人,有什么特殊的吗?”   虞清欢回答道:“回禀陛下,二哥之所以不出名,是因为被逐出了虞家,许多人也忌讳,就很少谈论,陛下自然就不知道。”   赵善心中有些好奇。   一个被逐出家族的人,必然有些故事。   赵善问道:“虞诵为什么会叛出虞家呢?难道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?”   虞清欢解释道:“陛下,不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,是二哥性格有些怪癖,见不得家族借助些手段兼并土地,隐藏了百姓,说家族这样违法乱纪不是长久之道。”   赵善眼前一亮。   一个出身大家族的人,享受了家族一切的人,却执意背叛所在阶级的人,要当一个白月光。   真是让人诧异。   这人有意思。   赵善来了兴致,说道:“把你二哥详细的情况说一遍,朕更是好奇这个二舅子了。”   虞清欢一听二舅子的称呼,觉得有些怪异,却是解释道:“回禀陛下,二哥今年应该二十七八岁,师从扬州大儒颜玄卿。”   “颜公就是疾恶如仇,认为大家族不应该横行不法,应该诗书传家,应该造福百姓。二哥和颜公一样,也是一样的秉性。”   “二哥对家族的种种事情看不惯,说虞家依靠鱼肉百姓过日子不长久。”   “甚至,说虞家要遭报应。”   “为此,二哥和父亲争吵了一番。”   “父亲愤怒下把二哥逐出家门,说谁敢给二哥帮助,就和他势不两立。二哥自始至终没有求饶,一直在吴县隐居,耕地种菜自给自足。”   “二哥隐居治学期间,也在讲学,说士人不应该靠着家族躺着吃喝,要能读书寻求治国之术。更要躬耕地方,了解百姓疾苦,要能治理地方。”   “二哥认为读书人,不应该是只知道四书五经,不应该只知道之乎者也,应该是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,说读书人应该文武双全才行。”   “二哥还说,当今的大乾士人少了血性,少了武略。”   “二哥倔强,父亲又固执,没过多久父亲就病逝了。”   “大哥接管虞家后,数次请二哥回家,二哥都拒绝了,始终在地方上隐居。”   虞清欢叹息一声,开口道:“陛下,我说的这些话,绝对没有吹嘘二哥,他和大家族的人不一样,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自绝于虞家。”   赵善脸上露出笑容。   这个虞诵有些东西。   赵善也更是好奇,能教出虞诵这样的颜玄卿,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。   天下不缺少大儒。   大乾乱了,可是洛阳有曹通这样的大儒专心治学,研究学问。荆州有姬南风,不和荆州大族同流合污。扬州也有颜玄卿这种洁身自好,没有放任自流的人。   天下虽乱,大乾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,始终在恪守自己的良知。   恰是如此,这天下才有救。   赵善一直在思考扬州刺史的人选。   扬州刺史是地方上的土皇帝,是封疆大吏,堪称是赵善的左膀右臂。   这样的人,不能是官场的老油子,必须有干劲儿,要有自己的执政理念,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负,否则不可能安排。   比如张广道,已经被俗世浸染,实际上是老油条。这样的人,担任吴郡太守就已经到顶了,而且也是赵善需要拉拢扬州大族,才有张广道的官职。   比如虞咏和吴钧严等人,可以在地方上任职,却绝对不能担任封疆大吏。   如今提到虞诵,赵善觉得有了方向,可以去看看对方的思想,以及真正的能力。   如果不是空谈之辈,不是眼高手低之辈。   就可以用。   赵善捧着虞清欢的脸吻了下,欢喜道:“清欢,谢谢你。”   虞清欢眨了眨大眼睛,一脸不明原因的模样,问道:“陛下谢我做什么?”   赵善笑道:“没什么,睡了!”   虞清欢想着应该是和二哥有关系,只不过她一向秀外慧中,懂得不该问的不问,压根儿就没有去多问,靠着赵善就睡下了。   一宿无事,第二天大清早。   赵善吃过早饭离开后院,到了书房后喊来高远,开门见山吩咐道:“高远,你去调查下虞家老二虞诵的情况,朕打算去拜访一番。”   高远回答道:“陛下,奴才调查扬州大族,知道虞诵的情况。”   赵善说道:“说说看,你又知道些什么消息?”   高远毫不犹豫说道:“回禀陛下,虞诵这个虞家的老二,和虞咏关系很好,是一母同胞的兄弟。虞家的嫡系子弟,老大虞咏,老二虞诵,老三虞清欢,三兄妹都是一个母亲所出的。”   “虞咏性情稳健,长袖善舞,谁都不得罪。”   “这是有大局观的人,适合做一家之主,他执掌的虞家虽然比不了顾家,却也不曾衰败。”   “虞诵比较理想化。”   “他认死理,更认可规矩法度,说天下人应该各行其道,才能天下安定。”   “比如君有君道,皇帝当勤政爱民,亲贤臣远小人,敛私欲制权欲。”   “比如大家族,应该是经商有道、治家有道,经商要合理合法,要约束家人正家风,使得家人不能横行霸道。”   “比如百姓要遵纪守法,要懂孝悌,不能蛮横霸道。”   高远沉声道:“虞诵的很多想法,和扬州大家族背道而驰,以至于他被扬州大家族认为是脑后有反骨。虞诵这却不以为意,反倒在吴县西南放的杀人坝下隐居耕种,自得其乐。”   说到这里,高远专门解释道:“杀人坝是村落的名字,因为早些年无数人在此被杀,所以得了这个名字。”   赵善听到后心中一笑。   虞诵的想法有些理想化了。   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。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有一样的道德呢?如果道德能约束人,让人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,天下就不会混乱了。   这是不可能的。   人心不可揣测,这是最现实的问题。   赵善进一步问道:“虞诵可曾做过官?”   “做过!”   高远点头道:“虞诵十八岁举孝廉,被征辟出仕。因为他的老师是颜玄卿,是扬州大儒,虞诵又年少聪慧,年轻时很出名,十八岁举孝廉,二十岁担任吴郡钱塘县的县令。”   赵善问道:“政绩如何?”   高远熟悉情况,毫不犹豫回答道:“虞诵担任县令期间,以工代赈兴修水利,使得地方上流民减少。他向钱塘县大家族募集钱粮,组织百姓练兵,打击来犯的倭国狼人,使得钱塘安定。”   “除此外,虞诵打击不法,整饬秩序。”   “不管是大家族,亦或是贼匪恶霸,都一视同仁。”   “只是虞诵整饬商业秩序,涉及钱塘大家族的生意,触及钱塘大家族利益,被钱塘县的人举报,说他品行不端,以至于被罢官。”   “所谓的品行不端,只是一个罢官的由头,实际上钱塘县的大家族早就打点好,举报的消息传上去,虞诵就被罢官了。”   “虞诵被罢官离任时,万民相送,堪称是政绩斐然。”   “这人唯一的缺点,是不够圆滑腹黑,就是直来直去的性子,做事情不会藏着掖着,性子直,骂人也狠,对事不对人,不管关系再好,事情做错了也要挨骂或者是处置。”   “虞诵在官场上比较艰难。”   高远如数家珍的阐述,开口道:“虞诵还有一点,他做事很独断,下面的人做事能行就行,不能就滚蛋,以至于他做出了政绩,县衙的佐吏都不喜欢虞诵,认为虞诵太较真儿太刚愎自用。”   赵善听到后心中一笑。   较真?   这也是缺点吗?   在油滑的官场上,出现个有担当肯做实事敢做实事的人,是相当不容易的。这样的人在官场上,就必须是一把手,必须要乾纲独断,否则就无法开展工作。   这就是大乾的一柄利剑。   赵善心中愈发的好奇,对颜玄卿的好奇,反而不如虞诵。   之前赵善一直下不定主意,没有选好扬州刺史的人选,如今一柄神剑就在眼前,这是专门进一步针对扬州大族,也进一步治理地方的人。   用好了虞诵,扬州无忧。   赵善看向高远,赞许道:“你对虞诵的消息了如指掌,在吴县是用了心的,很不错。”   高远谦逊道:“陛下过奖了。”   赵善没有任何的迟疑,吩咐道:“去准备马车,朕微服私访,去拜访虞诵。”   “奴才领命!”   高远行礼后转身去安排。   赵善更换了一身普通的便服,就带着高远及十个亲卫离开吴县,朝虞诵隐居的杀人坝去了。   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