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五十七章 太上皇该回京了(为舵主“苍生竟何罪”加更!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每个励志图新,想要改革的宰相,都希望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强权天子。   至于赵桓想当个什么皇帝?是天子还是官家?那都不重要。   李纲都要增加官家的权势和威严!这样一来,他才会足够的安全。   并不是他李纲惜命,只是希望自己足够安全的活到自己的政策彻底执行的那一天。   赵桓点头,自己的问政终于得到了确切的答案。   “刀在我们手上,不用怕。大胆的去做就是了。朕给你挡着朝堂非议。只要能让我大宋兴旺!朕愿意大起屠刀。”赵桓给李纲吃了个定心丸。   其实很多政策需要宰相和皇帝达成共识,但是有很多政策,是不能再朝议前达成共识。   “那就这么着,天色也不早了,朕这就回宫去,你呢,就好好的准备下这废除扑买的制度,要人,我给你人,要钱我给你钱,把这事办扎实了,不要留有后患。还有计省,你自己看着办,该换人就换人。”   赵桓不仅要给李纲当后盾,还会给李纲最大的足够的权力,然后执行下去。   李纲再喝一杯酒,说道:“官家等一下。若是此事败了。必然朝野大震,朝堂非议不断,朝堂外也是一片反对之声,坊间议论纷纷,到时候,如果没有办法,就把臣拉出来杀了。全面恢复旧制就是。”   “怎么会失败?”赵桓摇头,这事利国利民,滚滚大势谁能阻拦?   根本不是区区一个员外的阶级可以阻拦!他们能够依仗的帮派,能够依仗的流匪,在上士组成的税稽查队面前,根本不堪一提。   要知道,赵桓压根没打算让这群收税的上士们,赤手空拳,甲胄、弓弩一一配全。   “还得建立监察部门,在民间走访,防止新上任的稽查们,学那帮派人员一样,肆意加税。”李纲建议道。   赵桓点了点头,说道:“为了防止出现更多的事端,为了消灭真正的恶人,为了推行新的商税能够平稳有序的展开。”   “朕决议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,扫黑打恶!恶霸、游侠、流氓、地痞,一个都不会放过!一切城中的牛鬼蛇神,统统都要消灭!若是稽查队出问题,从重处理!”   赵桓说完就挠了挠头,自己在农村实行的是均田,在城市实行的是扫黑除恶,这算不算是两开花?   由上到下的改革,还有由下到上的变革,才能将大宋换个模样。   赵桓心满意足的从太宰府走了出来。   第二天,李纲就将赵桓送给他的牛肉,分给了大宋的文武百官们,百官喜笑颜开。   第三天,李纲上书《陈安商十策》,而这十策一出,朝堂震动,百官们笑不出来了。   汴京城的百姓们惶恐不安。   废除扑买?确定商税?专项整治税务乱象?不仅仅如此。赵桓的扫黑除恶专项整风活动也伴随着陈安商十策,一起出台。   汴京的员外们反抗了!   他们和城中帮派们一起联合起来,准备找到罪魁祸首,李纲,收拾他。   城中帮派们是很有信心的,因为他们之前揍过李纲。   庙堂之争与江湖之远的隔阂实在是太远了些,因为李纲严密封锁了当日八门进京时候的一切事宜,所以江湖之远的帮派们,并没有清楚意识到,现在的李纲已经不是当初的李纲了。   因为官家带着兵回来了。   他们只知道那些经略相公还有总管们,都被关到大狱之中。   而他们去寻找李纲的方式,也是大宋对于王安石之流的改革派的一种常规手段。   大宋的官家们,要靠着他们吃饭,要靠着他们这些酒囊饭袋们,收商税,去养那些废物一样的禁军。   所以,他们无所畏惧的冲向了太宰府,然后帮派死伤惨重,城防军亲自入场,搜查城中涉案帮派。   太宰府可是有一百名永定军卒的!   头目和领头的员外,被处以了腰斩。   而其他的涉案帮众,都是徒刑。   就是剥夺自由,监禁在一定场所,强制劳动。   大宋的河北有大坑要填,燕京路有关隘在修建,而奉圣州有军堡民堡在起,而河东路在重建太原城,就连关中,何栗在那里也需要人手,理清大宋常平仓贪腐,重建常平仓。   所以,官家现在很缺人手,这么多人直接砍了可惜,不如在弓弩的监视下,为大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。   “官家,共计收监一万余众花臂。”李纲俯首说道。   大宋的刺青文化盛行,刺青又名花绣,虽然在各种演义里,刺青看起来很拉风。   但在这种行为在大宋,并不为大众所接受,在大宋的科举制度中,在科举考试中,检查是否夹带小抄的时候,会检查花绣,大宋官场,明确不接受纹身者。   而在大宋的主流中,脸上刺字,更多是一种刑罚,贼配军就由此而来。   李纲说的花臂,就是涉案帮派人员。   “全部都送到河北路填坑吧。命人看好他们。”赵桓叹气,任何制度的变革,怎么可能没有流血者,这个流血者可能是自己,也可能是敌人。   “还有一事,临安那边,童郡王送来了不少崔家涉及与金国回易的赃物。童郡王对崔家有怀疑。这是童郡王的札子。”李纲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札子,也不知道该不该递上去。   赵桓令赵英把札子拿了上来,看了半天,叹气。   “童贯是太上皇的忠仆啊。”赵桓叹气。   童贯之所以将这件事捅到了汴京,而不是让赵佶处理,目的是让赵佶多过几天舒心日子。   赵佶手中的禁军正在溃营,还发生了哗变,赵佶对禁军的统治力已经趋近于无,这一切赵佶并不清楚。   而赵佶知道崔家之事后,大概会让童贯领兵十抽一的再执行一次焦土政策。   宣和三年的焦土政策,能够贯彻,是因为赵佶是大宋的皇帝,一言九鼎,携大兵而为之。   而且这个大兵,是大宋西军。   现在呢?赵佶已经做不得这种事了。   因为赵佶手中的兵乃是大宋禁军,而不是西军精锐。   肆意妄为的结果,就是激起民变。   溃营、哗营已经岌岌可危,如果真的激起民变,那赵佶恐怕连活着回到汴京的机会都小之又小。   所以童贯选择献上湛卢剑,乞求赵桓解决崔家之疑难。   赵桓看了一眼赵英,自己这个入内内侍省的都知,除了会伺候人,其他什么都不会。   “赵都知,今天晚上吃什么?”赵桓一看到赵英,就觉得肚子有点饿了。   其实赵英这样挺好的,太监干政最后的结果,根本没有一个好下场,几乎都是身败名裂。太监无后,也没人给他们反驳一下。   每次朝堂更迭,大家都骂女人和太监。大抵如此。   “黎冻牛肉酥。”赵英老老实实的回答道。   赵桓对李纲说道:“李太宰留下来一起用膳吧。”   “赵英别的不会,这烧菜,绝对是把好手。”赵桓笑着说道。手中不停的拍动着童贯的信。   这赵佶该回京了。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