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十七世纪,荷兰的一位眼镜制造商的学徒,无意中发现。 将两块透镜叠加在一起,可以十分清楚地看清楚远方的东西。 后来伽利略听说了这件事情,经过一番实验之后,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。 他用这台天文望远镜,观测到了太阳黑子、月球环形山、木星的卫星,金星的盈亏等天文现象。 所以,现在凭借武城村制造玻璃的工艺,要制作出一架简陋的天文望远镜,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。 而袁天罡,在和苏长生经过一番交谈之后,完全沉迷在浩如烟海的天文知识之中。 幸好苏长生还没有告诉他宇宙大爆炸的理论。 不然的话,苏长生感觉,他越发会沉浸在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中而不可自拔。 袁天罡对天文的兴趣超越了一切,他索性辞掉了他火井令的官职。 天天赖在武城村,求知若渴地向苏长生吸取一切天文知识。 滔滔不绝地和苏长生讨论天文现象,白天不闲着也就罢了,甚至到了晚上,都要和苏长生抵足而眠,继续讨论。 你个糟老头子坏滴很,我有十娘,谁要你个糟老头子啊。 为了打发走这个糟老头子,苏长生不得不命玻璃作坊加快制作进程,赶紧制作出天文望远镜来,让这个糟老头子赶紧滚蛋。 虽然袁天罡这个糟老头子很烦人,但是他的存在,的确有大作用。 袁天罡辞掉他火井令的职务,并且住进了武城村的消息,在长安城不胫而走。 这个消息,让无数人,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解读。 袁天罡是什么人? 他可是大唐第一相师,他曾给多人算过卦。所算的每一卦,无一不准。 这样一个神人,为何心甘情愿的辞掉火井令的职务,而住进苏氏庄园去? 这越发的证明,苏先生乃神仙一般的人物啊! 就算袁天罡这样的大牛,都被他所折服,心甘情愿的跟随在他身边。 如果更进一步想的话,就更让人细思恐极了。 苏先生最近和蜀王李恪走的很近,几乎是在公然支持蜀王李恪了。 而现在,袁天罡又辞掉职务,走到苏先生身边。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? 难道是袁天罡看出了什么?所以才不顾一切地现在就加入? 现在是两位牛人同样看好蜀王李恪啊,莫非蜀王李恪,才是真命天子不成? 这样的猜测,在许多人心里扎根发芽,也让许多人,心里产生了一种别样的心思。 而此时,天文望远镜已经制作完成,在实验了一番之后,苏长生评定能用。 接下来,苏长生赶紧找到袁天罡,让他带这天文望远镜搬到蜀王为他准备的天文台去。 苏长生实在是收购这个糟老头子了。 而见到天文望远镜之后,袁天罡马上视若珍宝,他马上迫不及待地赶到天文望远镜,到天文台进行观察。 苏长生实在没有料到,因为他一个小小的举动,造就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天文学家。 在后世史书记载中,天文学的鼻祖,便是袁天罡。 是他,在人类天文观测史上,迈出了一大步。 让后世每一个从事天文的学者,都对齐顶礼膜拜。 当然了,这是后话,暂且不提。 当袁天罡接受蜀王安排,住进了天文台,没日没夜的进行天文观测之后。 长安城,无数的士子和官员,似乎更加证实了他们的猜测。 果然如此! 袁天罡住进武城村,不仅仅是因为苏先生,更是因为他看好蜀王啊! 如若不然的话,他怎么会接受蜀王的册封,直接成为蜀王府的官员呢? 难道他的火井令,不比蜀王府新创建的一个不入流的小官香吗? …… 袁天罡这个糟老头子终于走了,苏长生总算是松下一口气来。 这下,总算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了。 不过没想到,就在此时,李世民却又给他找事情了。 “苏长生,这样,朕明日会让吏部的十六个审核账目的吏员,送到你这里来,你教会他们如何审账。” 听到李世民的话,苏长生忍不住皱眉问道:“陛下,你该不会是因为在长安城里尝到甜头,准备将整个大唐都清理一番吧?” 李世民笑道:“自然不会,朕还没有激进到这一地步。” “不过呢,朕每年都会挑选一个地方进行审查。” “并且这地方,让他们寻不出规律来,完全随机挑选。” “朕要让大唐所有州郡的官员,都存有敬畏之心。” “莫要贪,只要伸手,就要做好被抓住的觉悟。” 这样的话,倒也不是不可以。 苏长生不由对李世民说道:“陛下,哪好,臣只传授给他们如何查账,如何审理。” “臣就不传授给算学知识了。” 听到苏长生的话,李世民忍不住哈哈笑道:“这一次官员之中,看有王孝通,他的算学造诣,可是比你强噢?他只是不会查账而已。” 王孝通? 对这个人,苏长生是有一点印象的。 王孝通的算学,还是非常厉害的,他首次提出三元方程的解法。 他编纂的缉古算经,是唐朝的算经十书之一,是国子监的算学课本。 王孝通的算学水平,还是非常高的。 但是如果要说他的算学水平比我强,苏长生可就要呵呵了。 王孝通是自己钻研和琢磨算学问题,而自己,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 不过,苏长生记忆中,王孝通可不在吏部。 这一世不知发生了什么转变,王孝通居然到了吏部任官。 第二日,王孝通领队,吏部十六个吏员前往武城村进行学习。 “下官王孝通,带领十五位同仁,前来跟苏先生学习审账。” 苏长生点点头,然后对他们说道:“你们跟我来吧。” 说罢,苏长生直接将他们领入学堂之中。 现在的学堂,又进行了扩充。 苏长生第一年招生的学生,现在属于二年级学生。 新招收的为一年级的学生。 这两个年级的学生,被分到了两个教室。 其实,这十六位吏部吏员,无论让他们到那个年级的教室,挤一挤都是能挤开的。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