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九十六章 人傻钱多,速来!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486章人傻钱多,速来!   肃宁县不大,丁口不过九万余,良臣估算过,符合报名年龄条件的大致能有一万多人。   这一万多人是去除了在家种地,以及给人帮工,自己出门讨生活的。   放在后世,一万多青壮无事可做,对地方而言显然是极大的人力浪费。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无视这么多青壮在家无所事事的。   当下,却是很自然,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   地就这么多,除了种地,也就是经营小买卖,要不然就给人做工。   而肃宁是有名的穷县,县内经济可想而知。   寥寥无几的服务业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口就业。   因此,净身当老公,便成了这多余青壮想要改变命运,吃饱肚子的一大活路。   六房户科有数据,仅去年,肃宁一县就有一千多人北上京师,内中能够幸运入宫及发遣到各藩王府的却不到百人。   十比一的比例。   当老公,竞争很激烈的。   不是随便把鸟一切,就能上岗的。   而在整个宫中人员录用大比例上,出自河间府的老公又大致占了四分之一多。   所以,后世有人称河间府为明清重要太监产地。   在这当中,明朝常年保持宫中人员在一万至两万人间,伪清一朝则迅速翻翻。后者又污蔑前者宫中太监十万,殊不知真有十万众,皇帝都没地落脚了。如此说法,不过是让治下汉族文人和百姓相信明朝之黑暗,以显大清之贤明而矣。   总之,太监这个行当是没门槛,可竞争激烈性却不弱于读书人考科举。能走到最后,功成名就的那些,都是人尖子。   良臣他二叔自宫之后在北京城晃了四年才找着路子,去年衣锦还乡的宝钞司监丞张炳也是在左安门当了一年多的自宫白,才时来运转得了个补差。   这两者如今也是运道各不相同,一个在宫里吃香喝辣,一个则在四川替人看大门呢。   能当上老公,自是扬眉吐气,哪怕是做个小伙者,都会给人无穷希望。   那当不上老公,家里又没多少产业供他油手好闲的,便只能到处转悠,靠给人打短工为生。   也是大明朝,或是历朝百姓实在,他们只要还有口饭吃,饿不死,就断然不会造官家的反。   揭竿而起,历来都是最后一步。   所谓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不如死国乎。   好死不如赖活嘛。   现在,希望来了。   提督魏太监招兵的消息如一阵风卷过肃宁大地,初始,正如七舅姥爷说的那般,空口白牙的东西,谁个信你咧。   很快,报名就有钱拿的确切消息又卷了过来,真金白银剌激下,各乡各村的没事做的年轻人们都动了起来。   东门开门红后,良臣很快就让周安给县衙送去了一千两,用于各处招兵点发予报名费。   官场的惯例,只要是钱,管它是什么名义,过手的总要有些漂没。   魏太监给钱敞亮,六房的人自是卖力。   东门的火爆仍在继续,六房设在各道路口茶铺、酒馆的募兵点也是挤满了人。   毕竟,县城的居民就那么多,每日间进城的百姓也有限。   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乡村。   然而,与六房招募的同时,却有一帮人穿行于乡村小道之上。   他们都是魏太监的亲戚,或者说是魏太监亲戚的亲戚的亲戚。   反正,拐十八条弯都能和魏太监扯上关系,谁个要说不认,当着魏太监面把关系一顺,魏太监都没话说。   确是亲朋,不容怀疑。   操作简单的上线发展下线法,严重剌激了那些平日看见县衙帮闲都得点头哈腰的亲戚们。   人越多多官越大大,不管这官是啥官,总都是官不是。   家里的亲戚发展完了,隔壁邻居也不够数了,于是乎,一帮想当官的魏家亲戚们就开始出村出乡——长途拉客了。   三表舅马文庆将这一伟大事业做到了极致,他竟然自掏腰包,以比其他人更好的条件拉客,成功击败诸多竞争者,短期内将他的理论官位做到了百户级。   三表舅妈看着丈夫把钱往外掏,只求那些人在本上签个名,可是心疼的不得了。两口子为此没少干架,但等三表舅带着他招到的“兵”去了城里交给远房大侄儿,带着五十多两现银回来后,三表舅妈连夜就回了娘家。   四天奋战,终是成功的将娘家三十多人发展为下线,就连她四十多岁的鳏夫叔叔都给发展了,不会写字没关系,按手印就行。   一波又一波的好消息从各个乡村往县城汇集。   很快,六房的人就发现他们快招不到人了。   因为,那些人都叫人私下拉走了。   百姓们管这叫“拉人头”。   县太爷倒是没有把魏太监的奖励放在心上,可那些实际负责招兵的帮闲们却不乐意了。   这人都叫拉走了,他们成天守在招兵点有什么油水?   白忙不成?   官司很快打到了魏太监这里。   魏太监真是好说话,做人够义气。   当然,六房一些人私下用“人傻钱多”形容魏太监。   为了不损伤衙门的工作热情,良臣很是大方的拨出五百两派发。   回头在给御马监的账本上,这笔五百两的开支却变成了一千两。   之所以笼络六房,主要是这买卖不是一锤子的事,魏公公还想着将来广开联锁店还要大规模招人。   寒了这帮小鬼,下回做起来就没那么顺了。   这帮人,成事不足,给你败事却有余的很。   ………   招兵工作如火如荼进行到第七天时,良臣回了乡下。   他是回去看大哥的,因为自己马上就要走了。   现在总共已经有四千多人报名,定于三天后对报名人选统一甄别选用。一旦确定千名数额后,良臣就要将人带回京安置在南海子。随后,他就得着手准备南下的事。  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   没想刚到家,还没来得及看望大哥,他就叫人包围了。   包围他的是老魏家正儿八经的亲戚。   这些人都姓魏。   “十三叔!”   一个四十多岁的秃顶老头不由分说就给良臣磕了头,把良臣磕得直懵懵:我昨就成你十三叔了?   这还没回过神来呢,又是一大群人齐呼“九太爷”给他跪了下去。   良臣彻底被弄傻了:刚刚还是十三叔,现在就成九太爷了?这辈份昨论的?   在老爹的讲解和一一介绍下,良臣才把关系挼顺了。   按老爹的说法,他的确又是十三叔,又是九太爷。   不蒙人,族谱拿出来翻一翻就知道。   白纸黑字,各支关系摆在那。   很明显,老爹受贿了,一向清贫老实的他竟然也做起投机取巧的生意。   在大老总儿子还在城里漫天撒网招人时,得到消息的老爹已然在梨树村摇身一变成了大主任。   老爹很实在,想着儿子风光了,替皇帝老子招兵,这有油水的事不能叫七舅姥爷那头都给占了,也得让老魏家跟着沾光。   所以,他发展的下线清一色都姓魏。   这人啊,真是淳朴。   良臣对老爹刮目相看,虽然老爹没有说,但良臣依旧从他床底下,塞的满满的大包小包看出来,老爹这回生发了不少。   照单全收。   良臣当然不会和自家老爹计较,按着老爹给的花名册发钱,最后又给老爹结算了一笔。四舍五入,孝敬他老人家一百两。   让老爹叫人都先回家,三天后到县城集合选拔后,良臣进屋看了大哥良卿。   良卿的伤势好了些,心情也比在城里稍稍开阔了些,但整体还是属于比较沉闷。   ……   作者注:有关魏二叔发迹前的经历,均采自于《醇中志》。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