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经半年多不曾上朝,朝中的官员骤然接到消息,都是震惊非常。 “这是什么情况? 圣上让李图和九幽道君替他上朝?” “很明显了,他必然会从九幽道君和李图之中,挑选一人作为顾政大臣。” “这还是一种考量!” 百官都是凝重非常。 而李隼、甄史厦等人,却是顿时感觉到了为难。 他们这几日,一直避免去金銮殿报政。 因为一去,就必然要在九幽道君和李图之中做出选择。 但是现在,必须上朝。 躲不了了。 ……百官终于上朝。 李图九幽道君,在金銮殿的龙椅下方,安置了两张椅子,他们各自坐在一边。 百官纷纷入朝。 文武分列两边,每个官员都是谨小慎微,今日的表情,甚至比平日里皇帝坐朝的时候,还要严肃。 “圣上龙体欠安,由国师九幽道君、平西王李图理政,百官有事启奏!” 司礼太监高声开口。 百官面面相觑。 无人敢动。 “谁也不会自找苦吃吧……”“对啊,沉默是金。” “能躲就躲。” 这是众人的心声。 就算的确有事情要启奏,他们也愿意拖着。 “启禀国师、平西王!” 这个时候,一个官员忽然出列。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过去。 “是工部员外郎赵佶。” “工部乃是墨家的地盘,很少介入朝着的斗争。” 众人低声开口。 九幽道君看向李图,道:“请。” 李图点点头,道:“赵大人有何要事?” 赵佶脸上带着沉重之色,道:“启禀平西王,钱塘渠日积月累,已然裂开。 若不及时修葺。 来年春水涨潮之时,四周百姓,必受灾殃,如今时间紧迫,请立即示下!” 这件事,拖不得。 修葺的工期就要几个月,来年涨潮之时,也只需要几个月。 如果不能抢在涨潮之前完工,恐怕周围的百姓真的要遭殃了。 李图点点头,略微思索,道:“赵大人有何难处?” 赵佶道:“启禀平西王,没有钱。” 没有钱。 这三个字,难死了多少人。 朝廷没有钱,也很可怕的。 吏治不清,朝廷官员腐败,天下丧乱,国库早就已经空虚了。 否则的话,李图之前去西南赈灾的时候,也用不着那么艰难。 钱,永远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。 就算是皇帝亲自在这里,也会头痛不已。 九幽道君淡然地坐在一边,并不打算说什么,也不打算思考。 他们彼此都明白,皇帝之所以让他们上朝,就代表着朝中一定有必须处理的大事难事。 否则的话,批阅奏折就行了。 而皇帝,也必然在看着两人。 批阅奏折只是最基本的而已。 面对难题的时候,如何协调处理,则是执政能力的真实体现。 李图思索之后,随即道:“刑部李大人。” 李隼心中咯噔一声,暗叫不妙,顿时背后冷汗直冒,但随即站了出来,道:“下官在。” “着你派出刑部所有人手,三天之后,查清盐铁司所有盐铁账目,若是完不成,你可以辞官了。” 李图冰冷开口。 盐铁乃是朝廷专营,利润巨大。 凡是走私盐铁,可是死罪。 每一年盐铁税务,占据了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。 但是近年来,盐铁税却是急剧下滑。 原因不用想,也只有一个。 走私。 而能够涉及走私盐铁的,一定是盐铁司的官员。 闻言,朝廷中盐铁司的几个官僚,此刻都是吓得脸无人色。 李图盯上了盐铁司!他们不怕李隼,盐铁司那么大的利润,想都不用想,朝中有关的官员,肯定都分了一杯羹,李隼也有利益在里面。 但是李图呢? 这主可是出了名的神断!而且,对官员毫不留情。 如果查出了什么,绝对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。 李图抬眼,淡淡地朝着盐铁司的官员看了一眼,道:“让李隼大人查账,也只是帮忙看看,盐铁司有没有什么不小心疏漏的地方,还请盐铁司的诸位大人,不要介怀。 同时也请盐铁司务必配合,三天之后,除了刑部以外,李图也会去看看的。” 李图淡然开口。 闻言,盐铁司官员等,顿时脸色大变。 “是,是,下官等明白!” 他们急忙开口。 李图随即朝着赵佶道:“赵大人请稍作等待,不出十天,我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。” 赵佶随即道:“多谢王爷!” 说着退下。 旁边的九幽道君不由得点点头,李图能够从盐铁司下功夫,足以见李图对当今朝廷局势的洞若观火。 朝廷没有钱,钱去了何处? 那得先看钱来自何处。 第一,普通商业赋税、农税。 第二,盐铁税利。 第三,其他来源。 想要找钱,只能从这三个地方找。 普通的商税、农税,都是面向全民,近年来百姓赋税不减,而朝廷收入不支,其原因,便是地方官吏联合地方豪强,蚕食国利。 想要动他们? 恐怕比在朝廷上斗翻一两个大元还要难。 古代,皇权不下县,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,地方豪强,难以管束,需要一个长期的谋篇布局,绝非朝夕之间可以一蹴而就。 其他的来源,主要有矿产开采,犯法者的家产查抄等,若是没有剧变,比如查封了和珅那样的巨贪,或者突然现了金矿,很难有什么改变。 所以,只能从盐铁司找钱。 盐铁司找钱也容易得多。 只要账目一查,再调查一下盐铁司的各个官员,就会清清楚楚。 当然,如今时局,要紧的是先筹钱给赵佶,不宜挖得太深,所以李图说,三天之后。 给了盐铁司三天的时间,把钱补上。 只要有了钱,其他的事情可以以后再慢慢追究。 有理有节。 “启禀国师、平西王!” 这个时候,又是一个官员越步而出。 “是户部员外郎鹿声。” “户部侍郎不敢出面,却让鹿声来说?” 众人议论纷纷。 户部侍郎就在朝廷上,但是却没有自己站出来,而是让手下的一个员外郎出来说。 足见看出,其人小心谨慎。 这也是众多官员的写照。 李图转眼看向九幽道君,道:“请。” 九幽道君点点头,道:“鹿大人,有何要事?” 见九幽道君问,众人都明白了。 方才是李图处理,现在就到了九幽。 两人也在较劲。 鹿声道:“启禀国师,近来天气冰寒,北方民众,不少往关内迁移,而户籍移动太多,关内难以容纳,请国师示下。” 近年来,北方越来越冷。 加上獠人虎视眈眈,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,很多人携家带口,朝着南方移动。 而京畿一带,就是那些流民的最佳理想所在。 流民一多,地方便容易滋乱,难以治理,本地人与外来的流民之间,也会冲突不断。 内地各州,几乎没有人愿意接收流民。 无论放在那里,都是一个问题。 有很多问题本来就如此,之所以难,就是因为有多方利益冲突而已。 必须要牺牲其中一方。 利益权衡,是政治本色。 九幽道君沉吟了一下,道:“冀州一地,曾经因为匈奴肆虐,人烟凋零,至今不曾恢复。 着户部,将内迁流民,安置于冀州,从荒芜土地这划与土地,让流民耕种。” “同时,户部立即派人到关外,核实户籍,限制人口内迁。” 鹿声闻言,喜道:“下官遵命!” 旁边的李图也点了点头。 想要避免流民成为不稳定因素,就必须让他们有所居,有所业。 有恒产者有恒心。 冀州荒芜的土地虽然都颇为荒芜,但足以安置那些无处可去的流民了。 而且,冀州距离北方也较近,日后还可以将流民迁回去。 接下来,不少官员出列,禀告了一个有一个难题。 治国理政不是断案,需要的不只是细致观察的目光,也不只是察人的智慧,而是纵观全局,在全局之中进行利益的平衡,确保不会造成动荡。 李图和九幽道君,轮流为百官进行解答,几乎都给出了合适的处理方法。 就连之前谨小慎微的百官,此刻都是佩服不已。 “李图和九幽道君,均为治国之才!” 一个官员不禁感慨。 “井井有条!此二人得一人为相,足以安邦定国。” “圣上真是英明啊!” “两人不分轩轾,能力都非常强……”百官不禁感慨。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