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惊动大儒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金陵。   孔府。   一名六十余岁,身穿三公冕服的白须老者,正肃穆垂坐于正堂上。   御使大夫孔寒友,孔子十五世孙,大楚皇朝一代大儒。   作为朝堂监察天下百官的三公之一,孔寒友的权势已经达到巅峰,对加官进爵自然也没什么更多的想法。   但是,身为孔圣嫡系后裔,他对儒教在大楚的兴盛,倾注了极大的心血。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,以图推动儒教,成为大楚皇帝亲自册封的国教。   但当今圣上项燕然,虽对儒教感兴趣,却迟迟未有扶持儒教兴盛的更多举动。   这让他这位御史大夫,一筹莫展。   最近金陵城内,一种名为“昏侯纸”的新纸,忽然在诸多门阀、官宦子弟、贵妇小姐之中,神奇的兴盛起来,众多儒生、士子趋之若鹜。   孔寒友从孔府子弟的口中无意听说此事,立刻敏锐的察觉到,这纸里面很可能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变化。   但是未亲眼目睹之前,他还是无法确定这昏侯纸的作用有多大。   他派了自己最得意的两名弟子,董贤良、晁方正,前往调查昏侯纸。   此时,两名三十余岁的青年已经归来。   董贤良相貌温厚谦和,鞋上还有许多黑泥,也不知从何处归来。   晁方正却是锦衣华服,神色张扬,衣裳一尘不染。   “恩师!您要的昏侯纸,弟子已经取来了。”   董贤良毕恭毕敬上前,躬身,双手奉上十张昏侯纸。   孔寒友微微点头,接过了这十张昏侯纸。   身为一代大儒,他对于麻纸,是十分熟悉的,也经常会使用。   他曾经对麻纸的前景,颇为期待和看好。   光是“轻便”这一个好处,便胜过笨重的竹简良多。一卷纸书,可以替代一辆牛车的数百卷千斤重的竹简。   书生带一卷纸书去远游求学,和带一辆牛车出门远游求学,区别有多大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   但是麻纸的弊端也非常明显——价格昂贵、粗糙低劣不适制作书籍,导致麻纸诞生之后,根本没多少人买。   麻纸难当重任。   需要更出色、更廉价的纸张,才能“以纸代简,开辟文运盛世。”   而眼前这昏侯纸,“洁白如粉雪,轻薄如蝉翼”,光是这卖相,便堪称是一代纸中圣品。   孔寒友仔细打量一番,目露奇光。   随后,他又亲笔书写。   不论是大字,还是蚊蝇小字,半响之后,也不见墨水有向四周渗透扩散的迹象,品质出奇的好。   “好纸,好纸啊!洁如粉雪,香气扑鼻。难怪金陵城的众儒生、士子们,会趋之若鹜!”   孔寒友眸光难忍激动之色,“此纸,若是能取代竹简,乃千秋之第一大功啊。我孔氏一门期待已久的千年文运盛世,终于要来临了!   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中记载,‘昔者苍颉作书,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’这是何等的丰功伟绩!如今昏侯纸出世,仅次于苍颉造字之功啊!   此纸,若能在我大楚广为普及,我儒教圣人教化大道,必定普及天下,令黎民百姓、妇孺知晓。   小昏侯,立了不世之功!   吾明日早朝,便上书圣上,嘉奖小昏侯,并下令以纸代简,遍行天下!”   孔寒友越说越是激动。   这一天,他苦等太久了,终于等到了一缕曙光出现。   他已经迫不及待,想要亲眼目睹“文运盛世”到来的这一日。   而文运盛世到来,正是儒教大行其道之日。   孔氏当引领天下儒生,共举盛世,令儒教彻底发扬光大。   “恩师,您高看小昏侯了!”   晁方正却是拱手,浇了一盆冷水,道:“这纸虽好,可是平王府卖价高达二十文铜钱一张,几乎是一户五口的一日口粮,这纸终究只是贵族、官宦、士族子弟们才能用上的奢侈之物。   众儒生的家境,根本用不起。   竹简要便宜的多,一卷才一文铜钱。   一张昏侯纸可以买二十卷竹简。虽然竹简笨重不便,可是总比花一户人家一日的口粮,去买一张纸,要好多了。   弟子以为,等风靡一阵子,新鲜劲过去了,这昏侯纸也就慢慢沉寂了。”   “二十文铜钱一张?”   孔寒友一听这价钱,愕然,不由沉默下来。   价格足足是麻纸的两倍...除了贵族子弟,真没多少人买得起。   但是天下儒生,绝大部分都是小富出身。花那么大的代价买纸,有些强人所难了。   没多少人买,这昏侯纸再便利,也无法取代天下竹简。   孔寒友看向另一个弟子,“贤良,你对昏侯纸有何看法?”   “弟子...”   董贤良拱手,淡然道:“...无看法。”   孔寒友不由失望,心中刚刚升起的激动,消逝而去。   希望又破灭了。   难道这文运盛世,他有生之年看不到任何希望?!   “不过,弟子蹲在小昏侯的造纸作坊大门外,观察了足足两日。帮小昏侯,略微核算了一下造纸成本...颇为令弟子惊讶。”   董贤良不慌不忙道。   “哦,说来听听。”   孔寒友惊诧。   “作坊主匠孙氏一名,弟子从其左邻右舍调查得知,其收入约日薪俸一两银子。其余造纸工人约三十名,日薪俸三十文铜钱,每日总工钱大约一两银子。   造纸原料为树皮、竹等,非常便宜,数十斤树皮一文铜钱...几乎可忽略不计,不到一两。   所耗的炭火钱、牛力钱,等等,一日约二三两银子左右...估计不用这么多。削完树皮的木材,直接用来烧炭火。   作坊每日产纸,约一万张,全运送到平王府,以二十文一张的价格,卖给金陵城的权贵大族。   这造纸作坊的一日支出最多是五两,但卖纸的一日收入却是白银二百两...利润,足足四十倍之巨!”   董贤良惊叹,又服气的说道。   如此恐怖的利润,简直难以想象。   他在计算的时候,一直以为自己算错了,少算了个零。可是不管怎么算,都还是这个结果。   除了最初建造造纸作坊,花了近几千两银子之外。这作坊,就再也没怎么花过钱了。   完全是一只金母鸡,每天不断下金蛋。   “成本开支五两银,收入二百两银?...这,这怎么可能。”   晁方正听了,也是满脸的错愕。   调查昏侯纸一事,他们两人是分头行动的。   他并未去作坊,这几日只是去平王府转了转,打听了一下昏侯纸和小昏侯的种种纨绔作风,颇让他厌恶。   他也没想到,董贤良居然去造纸作坊,询问工人的薪俸、树皮的收购价。   “这意味着...”   晁方正脸色都变了。   意味着小昏侯这个大纨绔,在疯狂的吃门阀、官宦、贵妇们的血,在干一本万利的买卖。   被那些儒生们知道,肯定会激动的上书皇上,逼迫小昏侯献出造纸术,或者降低纸价。   不过,这造纸作坊...是平王府李虞郡主名下的产业,这肯定会招惹平王之怒。   也未必真有人敢去逼小昏侯。   “这昏侯纸的真正成本,半文铜板就足够造一张纸,连一文都不到。但竹简的价钱,是一文一卷。   小昏侯哪怕是把昏侯纸的价钱,降低到一文,他也能吃一半的高额利润,赚大笔的钱财。...可他,他居然开价二十文...这是在抢钱啊!   唉,这大楚也只有小昏侯,有胆子敢干出这种事情。”   董贤良叹气道。   孔寒友再度陷入沉默。   昏侯纸的成本出奇的便宜,比竹简还便宜。   那么以纸代简,还有问题吗?   一卷百页书,不过上百文铜钱。天下儒生、士子,都会第一时间丢弃竹简,改用极为轻便的昏侯纸抄写书籍。   学子们千里求学,再也不用为无法携带书籍而犯愁了。   这一切的前提是...小昏侯舍得把纸价降低下来。他的后台太硬,很难逼迫他。   不管了。   明日早朝,他便上书陛下,表彰小昏侯的造纸大功,尽量让昏侯纸推广到整个大楚的郡、县、封国。   让天下文人士子,早日都可以用上昏侯纸。   孔寒友心意已决。   “小昏侯造纸,乃是天下奇功。他虽然纨绔,但凭造纸奇功一件,足以抵消早先无数顽劣之事。吾明日早朝,跟陛下奏报此事。   此事你们就不用再管了...至于昏侯纸的成本,不可入第四人之耳。以免得罪平王和小昏侯。”   孔寒友正色道,“对了,腊八的殿试策问就快到了。你们二人这几日便在孔府里安心读书,做学问。早日出仕,协助君王,匡扶天下社稷!”   “是!”   “弟子谨记,定当全力以赴!”   董贤良、晁方正立刻一起拱手。   心中都是对恩师无比的感激。   孔寒友身为御使大夫,手中每年有一个岁举的举荐名额。再加上孔府还有一个名额。   孔氏身为大楚的大族,府中众多孔氏子弟,都在等着举荐出仕的机会。   但孔寒友依然将这两个名额,给了他们这两位得意弟子。   此乃恩师之大义也。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