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1 小昏侯悍然造假,恬不知耻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11章小昏侯悍然造假,恬不知耻   大农令杨褚大人拿着丹阳县上报的这份政绩清单,瞪大了眼睛,手在微微颤抖。   陷入了久久的沉默。   他从政五十年之久。   担任九卿之一大农令也有十年之久,审查全国郡县政绩大考也好几次了,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恐怖的政绩清单。   丹阳县政绩清单:   人口,增加一倍。翻倍。(丹阳县原一万五千人口,新增外来迁入户籍、无地流民一万五千人口)   耕地,增加一倍。翻倍。(开垦山地、荒地)   商税,增加十倍。翻十倍。(铁税)   粮税,增产七成。(荒地粮食增产)   像董贤良、晁方正这样政绩顶尖的县令,各方面也不过增加一两成左右,便足以傲视大楚上千名县令了。   跟其他顶尖出色的县令相比,小昏侯几乎直接在他们的数据后面,多加了一个零。   尤其是丹阳县的商税收入,更是恐怖的不像话。   大楚上千座县城,谁家的商税也不可能半年暴涨十倍出来!   丹阳县,却硬是翻了十倍。   这才小半年啊!   小昏侯这是把丹阳县的商户,全部扒皮、抽骨、吸髓了吗?   杨褚出身杨氏门阀,杨氏家族乃是大楚皇朝第二富豪家族,自然精通商道,知道商人挣钱有多艰难。   就算扒皮吸髓,也增加不出十倍的商税来。这样抽髓吸血,丹阳县百姓恐怕早就暴动了。   这份政绩清单,小昏侯定然是随手瞎写出来的。   小昏侯这是在虚报?   但是,也说不通。   绝大部分县令,是不敢大肆造假。   数据一看就有大问题,御史台会派人去查。查实了数据作假,那便是重罪。   就算御史台不派人去查,也瞒不住。   因为县里收上来的粮税、钱税,是要上缴郡府、上缴大楚国库的。报多少,缴多少。   虚报了政绩,却交不上税钱、税粮,那不是找死么?!   就算直接问罪砍头。   皇帝也没话可说的。   小昏侯虽然纨绔,但也不傻。稍微有点脑子,也不敢如此乱来。   杨褚有些糊涂。   他想不明白小昏侯上报这份亮瞎眼的政绩清单,想干什么。证明自己有宰相之资?   图政绩,还是图死的快?!   这...这份政绩清单,怎么处理?   众官员们看杨褚一副震动,难以置信的神情,都是奇怪。   “杨大人,丹阳县政绩清单上,写了什么?”   副相萧恭望奇怪道。   太常卢梓品着淡茶,摇头笑道:“还能有什么花样。小昏侯自当县令,这半年一直告病假,待在金陵城。   听说这半年,都是县丞李敢年在处理当地的政务。   李敢年岁举中等,水平一半。想想也知道,这丹阳县会是个什么情况了!想要出什么政绩,那几乎是不可能。   小昏侯无非,就是天花乱坠自夸一番。”   “小昏侯就别提了,他这县令也不干县令的正事,反而到处瞎折腾,又是办邸报,又是出小说,还经常掺和朝政大事,弄的民怨沸腾啊!”   “最近他还出了一本《西游记》,风靡金陵城,卖的比《石头记》还火爆。街头巷尾,茶馆里多了不少的读书人,都改行当说书人去了,都在说这本《西游记》。那些不识字的妇孺老小们,各个痴迷的很。”   “不过,县丞李敢年这小伙子,平王府李氏旁支子弟,还是比较靠谱的。丹阳县应该不至于被糟蹋了。”   “丹阳县受了旱情,怕是要粮食减产了。”   众大臣们都是摇头,对丹阳县的政绩丝毫不抱希望。   小昏侯这县令,都不管丹阳县的政务。   上头没有丞相府的支持,不拨赈灾银两。   下头没有官员同僚们的帮衬。   还能好到哪里去?   大农令杨褚张了张嘴巴,望着众同僚们,一时不知该说什么。   他一言不吭,将丹阳县政绩清单,交给太常卢梓。   卢梓掌管大楚的文教工作,这一块政绩也是要审查的。   ...   太常卢梓接过来,扫了一眼。   丹阳县政绩清单:   第四项:私塾兴建三十所,增加十倍,入学蒙童三千名。匠工夜校兴建五十所,入学五千人。   “噗嗤~!”   卢梓一口茶水喷了出来。   瞪圆了眼睛,气的浑身发抖。   丹阳县适龄的蒙童,包括平民、贫农,总共估计也就几千人吧。你能把他们全都送进学校?   蒙童上学不需要钱吗?   盖私塾不需要银子?   请老师不需要钱吗?   那些平民谁家出得起这笔钱?   别说丹阳县这个穷乡僻壤之地了,就连金陵城这样皇城帝都,也只有富户人家才能送一个子弟去私塾求学。   丹阳县这是半年赶超帝都了?   “假,太假了!假的令人发指啊~!老夫为官数十年,未曾见到脸皮之厚如小昏侯的!”   卢梓气愤的丢下这政绩清单。   小吏连忙捡起来,又交给廷尉郑景荣,继续审查。   廷尉郑景荣很疑惑,把丹阳县政绩清单接了过去。   丹阳县政绩清单。   第五项:清剿贼寇,零。(县丞标注:因丹阳县衙役、兵丁,武备极强。民风彪悍,人人壮硕。未曾见盗贼、流寇在丹阳县出没。)   第六项:民间官司,零件。民间命案,零件。...清零。(县丞李敢年标注:因县令大人从不上堂。民间百姓通情达理,纠纷自行和解,故而清零。)   郑景荣呆滞了半响。   卧槽!   县令大人不上堂,百姓们自行和解,所以丹阳县没有一起官司纠纷?...这个理由好充分啊!   兵丁武备,百姓壮硕,所以没有盗贼出没?...好像,很有道理的样子。   “啪~!”   郑景荣大怒,一拍案几。   丹阳县,难道已经进入到了尧舜时代,圣人大治?   丹阳县令,这是在戏弄本廷尉吗?   政绩造假,居然造到这种程度,已经到了毫不掩饰的程度了!   “可恶!”   “小昏侯,这是藐视丞相府啊~!”   郑景荣气的说不出话来。   ...   众官无不惊诧。   大农令杨褚、太常卢梓、廷尉郑景荣,三位九卿高官,居然被气成这副摸样。   丹阳县这份政绩清单,在丞相府众官员们的手里,飞快的传递着。   看过的官员们,无不痛骂。   最后,这份政绩清单到了主相的手里。   孔寒友看完,神情有些恍惚。   丹阳县,这个人口一万五千的小县城,上报的这份政绩清单。   半年。   人口,翻倍。   耕地,翻倍。   商税,翻十倍。   粮税,增产七成。   入学蒙童,翻十倍。   贼寇,清零。   官司命案,清零。   如果属实的话,那简直是大楚千年一现的奇迹。   他这大楚主相,是不是该退位让贤了?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