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路向北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岫岩至九连城、宽奠六堡一线,道路崎岖难行。   狭窄的小路上,绵延十几里的人群正在缓慢前行,每个人脸上都显露出疲惫之色。   一个老人走着走着,突然毫无征兆的一头栽倒。   “阿玛,阿玛。”一个中年男子连忙扑上去悲痛的叫喊着,老人却只是虚弱的睁了睁眼,连话都说不出来。   周围的人只是略微扫了一眼便移开了目光,然后面无表情的继续赶路。   因为这段时间这种事情太多了,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,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倒下去了再也爬不起来。   路难走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原因是肚子还填不饱,而且明军一直在后面疾追,根本不敢停下来好好休息,又累又饿又乏。   时间长了,别说老弱妇孺,就是一些青壮也吃不消。   这一切,多尔衮自然知晓,但他却无能为力,也没心情去管,因为体弱的他再次生病了,一路上还需要亲兵抬着走。   若是没有其他人的照顾,他肯定也是倒在路边中的一员。   经过半个月的不停赶路,终于抵达了宽奠六堡,与先一步从凤凰城方向赶来的人汇合了。   不过,这代价也非常大,沿途上不断的有从其他铺堡赶来汇合的士兵和百姓,人数应该有三万三四千人。   但是到宽奠六堡后,只有两万两千左右了,减损达三成,这不下于一场大规模战斗的损失了。   从凤凰城方向来的损失同样不小,因为他们后方也有明军在不停追击。   而且明军是轻装上阵,都是青壮,而己方浩浩荡荡的队伍中,形形色色的人,拖家带口,老弱妇孺都有。   若不是提前几天就迅速选择撤离,若不是对道路也相对熟悉,恐怕已经被追上了。   在此情景下一旦被追上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   所以,两路人马汇合之后,带病在身的多尔衮也不敢多作停留,稍微休整一下便下令继续北上。   可是刚动身不久,几个披头散发的人便追了上来,来到多尔衮面前,多尔衮一眼认出正是自己派到盛京的亲信。   他一惊,本能的就想要从担架上坐起来,两个亲兵连忙上前帮忙。   “盛京如何了?”多尔衮急切的问道。   几个亲信扑通一声跪在他身前,为首的一人顿时悲泣的道:“摄政王殿下,我等赶到的时候,明军援军已经先一步抵达并围城。”   “奴才无能,没能进城将摄政王殿下的话传进去,请殿下降罪。”   “盛京,盛京,盛京失陷了。咱们大清,大清……”   说到最后,他再也说不出来了,但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。   虽然知道这是迟早的结果,但是听到这个消息,多尔衮还是忍不住一阵心口绞痛。   他努力的平息心情,然后追问道:“可知我大清皇族有多少人被明军抓住?”   那亲信羞愧的回道:“回殿下,奴才不知啊。”   随即又悲愤的补充道:“盛京出了叛逆啊,明军援军傍晚才抵达城外,第二天早上就有人打开天佑门和德盛门放明军进城。”   “明军兵不血刃的控制了两门,半天时间就占领了盛京,奴才什么也做不了,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啊。”   “明军入城不到半个时辰,城内四处起火,越烧越大,有多少皇族被明军抓住,奴才无从知晓,请摄政王殿下降罪。”   听了这些话,多尔衮猛的一惊,一城之人有叛逆不可怕,可怕的是竟然能够直接打开两门,说明叛逆的地位非常高啊。   “叛逆是谁?叛逆是谁?”多尔衮虽然愿意收容敌方投靠过来的人,但却不允许己方出现叛逆,竟然有人直接开门放明军进入盛京,这可是十恶不赦啊。   “守卫天佑门和德盛门的主要是正蓝旗的人,还有少部分镶蓝旗的。”   听到主要是正蓝旗的,多尔衮的目光顿时一凝,然后咬牙切齿的挤出一个名字:“何……洛……会。”   突然,多尔衮的脸色一变,嘴巴猛的一张:“噗……”   一口鲜血喷出。   “摄政王殿下。”   “主子啊……”   周围响起一阵惊呼,连忙上前搀扶住多尔衮。   多尔衮之所以这般气愤,是因为何洛会能有今天,都是他多尔衮一手提拔起来的。   而偏偏,他还知道何洛会是个卖主求荣的小人,因为何洛会就是从豪格麾下投靠过来的。   可为了能尽快的除掉豪格,多尔衮不但没有嫌弃这种奴才,反而予以重用,将其任命为盛京将军,这就为今日之祸埋下了巨大的祸根。   这不就是直接打他多尔衮的脸吗?   虚弱的躺回担架上,多尔衮开始反思皇太极死后自己所做的一切,真的错了很多吗?   皇太极登基后,为了收拢权利,手段和方式也并不比我多尔衮温和,但大清在他在位时却是蒸蒸日上。   可为何,皇太极死后,短短三年多的时间,大清就这样亡了?   多尔衮不愿承认是自己做错了,更不愿承认是自己无能,而是明国在皇太极死后崛起太快了。   多尔衮顿时想到了当初从明国传出的太祖显灵的说法,真的是朱元璋显灵了吗?   肯定是这样,这是天要亡我大清啊。   想到这里,多尔衮更没信心与大明争斗,只想尽快的远离明军,离得越远越好。   退回建州肯定也不安全,建州离辽东太近了,沈浪肯定不满足于只收复辽东,很可能会趁机恢复明国早已失守的奴儿干都司。   所以,要摆脱明军的围剿,就只能尽快离开辽东和奴儿干都司的范围。   离开这片广阔的区域有两条路,一是跨过鸭绿江进入朝县,另一条路就是北上。   北上的路更远,也要辛苦很多,但多尔衮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条路。   因为他知道,臣服大清的朝县对大清并非真心臣服,只是慑于大清的强大,其内心还是更偏向于明国。   如今大清已经没了,朝县必然会转投明国,在此时进入朝县,完全是自寻死路。   所以,其实就只有一条路可走,一路向北。   想到此,多尔衮越发急切,他不顾身体的虚弱,立即率领主力八千人脱离队伍,先行北上。   他要尽快、尽可能的带走能带走的一切。   这无异于是在与明军争夺时间,谁的动作更快,谁就能得到更多的好处。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