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0章 隐患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关中、汉中抽调了二十万民夫,孤的打算就是把道路修缮一下,能加宽的就加宽。栈道更是只需要维修一下就可以了,南面还有巴蜀诸道,也要维修一下呢。按计划,最多一两年功夫,就能修缮一个遍,足够吾大周用上几十年了。”   “现在好啦~按照汝郭奉孝的计划,仅是褒斜道就要六七年。不提这些花费,咱还东出不?”   高诚瞥着眼,注视着眼前这货,越说越无奈。   好好的找荀攸不好吗?   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贪腐,不就成了吗?   非掺和那么多事干嘛!   如金倒好,整个褒斜道的人都知道郭嘉是自己派下去的人,他说的话基本上跟自己亲口说的没啥区别。   金口玉言。   现在再想改口,那不仅是郭嘉的名声坏了,自己的名声也得坏在这。   凿山开道,听着真震撼人心。   那可是秦岭山脉啊,褒斜道就不下百里的栈道,再加上入蜀的主道金牛道,少说也得三百里栈道。   这工程虽然没秦朝连接诸国长城那么宏伟,但工程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   火烧水激之法,早就有了。   要是国力允许的话,大汉早就干了,哪还轮得到自己啊!   现在倒好,这小子蹭的一下给整出个大篓子来。   “想想怎么办吧?”   高诚冲着郭嘉,长叹一语。   自己是没辙了,肯定不能修,否则大周估摸着得被拖垮。   但要是就此改命,不仅打击那二十余万民夫官吏的士气,还折损威望,更不值得。   “大王,以臣看来,修个褒斜道还是没问题的,大周顶得住。实在不行,修完褒斜道,打上一仗,不就可以可以作罢此工程了?”   郭嘉尴尬一笑,献策说道。   实在是失策了,自己当时也有点被这宏伟的工程,给迷住心窍了,没考虑那么周全。   打一仗?   高诚嘴角抽了下,说的好轻松啊!   不过,眼下似乎也只有这个法子了。到时候,打着战争的口号,征调民夫,截断此工程也是可行。   关键是?这几年日子怎么过?   还有眼前,怎么跟阎相说道?   “阎相那边?汝去说?”   “........”   听到大王提及自己最不想面对的话题?郭嘉立马转口道:“王上,此次臣见到了荀公达?交谈一番,所获良多。”   “嗯?”   高诚轻嗯一声?想扯开话题?也不是这个扯法啊。   算了算了~   “那荀公达呢?不愿仕吾大周?”   “公达兄言已无意庙堂?不过却是打算定居长安,也不是不可行。”   “嗯~也好,总归比转投他人强的多。这样吧,奉孝汝稍后给颍川荀氏去书一封?荀攸定居长安?可是其自愿,孤从不做难为人之事。”   “臣明白,大王放心就是。”   郭嘉点了点头言道,随即思虑了一番?又说来:“此次相见,公达提出了吾大周几处弊端?大王可愿一闻?”   “噢~说!吾等治国,毕竟是亲历亲为,身在局中,难察端倪。”   “大王且听嘉一一道来。”   郭嘉将与荀攸的那番谈话,悉数尽告,包括荀攸说的那几句商君书垦令内的几句话。   良久....   高诚眉头紧蹙不展,回味过来后,问道:“奉孝怎么看?”   “工赈之法,确实是吾大周重要之国策。若无工赈,吾大周绝无金日之盛。而金,工赈使百姓趋之若鹜,荒废耕田,必然有之。更使百姓得以巨利,心生安逸,亦是必然。但天下未定,不宜立断。”   这些便是归途中自己所想的一切。   工赈弊处虽已彰显,但其带来的好处,也是显而易见。   比如,大周几次动兵,都是十几万,乃至二十万人马。这么多战兵,需要的民夫数目极为庞大。若无工赈所带来的劳役日俸,几十万民夫会心甘情愿?   还不都是为了钱和粮食,能够养家糊口。运气好,还能够得到军爵或是民爵,光宗耀祖。   自周国建立以来,几乎战无不胜,靠的可不仅仅是军队强悍的战力,还有庞大的国力,以及庞大的民夫队伍。否则,纵是军队再强,纵是国力再盛,军需物资送不上去,还是白搭。   高诚没有当即说话,而是再度于脑海中想着工赈利害。   当年大水,国朝百余万口,流离失所,国库粮钱紧缺。光养着那些流民可不行,所以自己借鉴来了以工代赈之法。   效果非常明显。   到了后面,国朝稳定下来,可工赈始终在继续。于是,传承千年的徭役制度,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。   因为,在工赈之前,服徭役、兵役是每个成年男子必须要做的事情。而且,国朝只需要管饭就行。   可工赈又管饭,还发俸禄,一月一结的工资制度,就稀里糊涂的被带了过来。   原本的徭役制度,自然被冲成了烂瓜皮。   搞得现在,大周的徭役和工赈已经不分你我了。工赈是管饭加发工资,徭役也是管饭加发工资。   噢对了,还包住!   自己都干了什么啊?   想到这里,高诚不由嘴角流露出苦意。   付出的代价当然大,比如之前的伐蜀之战,四五十万民夫,光是钱一天就得出去几百万。所幸,大周的工资,随时可以从钱变成粮食。   那些民夫,也不介意,照领就是了。   也得亏伐蜀就用了半年,否则大周能否如计划中维持战事两三年都说不准。   这点,也是金岁刚刚发现的问题所在。   由于工赈的问题,大周的战争成本,无限度的拔高到了另一个档次。   一天七八百万,一月就是三亿,一年下来四十亿没的跑了。   这么多钱,就算是东汉中期,也没如此阔绰啊!   人家东汉跟西羌连连续续打了三次持久战争,也拢共花了四百亿不到,还是分成了五十年。这要是换成大周,五十年内打三十年,一千多个亿,谁顶得住。   直到金岁,大周的财政收入,才堪堪达到八个亿啊。   也许,等到明年益州赋税加上,估计能超过十个亿,可也是让人揪心啊。   好在,问题出现了,想办法解决便是。   “民有富,而忘危。这一点权且不用担心,孤有的是办法!”   高诚沉下心来,没有将此事太放在心上。   忘危?   想的美,这时代又不是后世。   值处乱世,只要战事一起,他们有点小钱了反而会更加卖力。因为,敌人杀进来了,他们又得回去过以前的苦日子。   只要宣传做的好,忘危的问题不大。   毕竟不是巴蜀、江东这般偏安的地方,关中脑门上还顶着大大的两个字,鲜卑!   此外,老百姓手里有钱了,才会刺激经济啊。   最庞大的人群不消费,仅靠那一小撮有钱人消费,大周内部的商税,根本上不来。光靠外贸的话,完全没能力像西汉那般,打持久型大规模战争。   “难题是,如何在工赈实施的同时,保证百姓不会荒废耕田?奉孝,可有法子?”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