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县士族的倒戈,很快就传向关中其余诸县。 各地的游行运动,顿然受挫。原本就因为一些胆怯之人的退缩,导致声势有些降低。现在几万大军已经抵达雍县,更是让不少人胆战心惊。 他们可从来没有得到消息有大军回长安啊,朝中的子弟、关系都没有得到任何风声。也就是说,大王对于这次的政令的施行,势在必得。 否则,也用不着从千里之外,调回精锐大军。所图者,必然就是抗王命不尊的人。 尤其是长安城内的诸世家,个个树大根深,盘枝错杂。可随着士孙家投向大王,唯一可能拥有的军权,也就彻底丧失。 偏偏,也不知是王上故意放出消息,还是真的打算如此行事。收编各家私兵后,国朝还要废除佃户制度。 比起数量不多的私兵,佃户就不同了。 放眼关中各家,谁不是坐拥良田千顷。这么多的土地,没有佃户耕种,只靠他们自己家里人,累死也搞不定啊。而且大多数私兵就是出自佃户中的丁壮,没有了佃户,私兵自然也就不复存在。 韦端想不明白大王的用意,更不知道自己的计划是不是被人给捅了出去。 废佃户,除私兵。 只要废除佃户,大王根本不需要费心思来收编各家的私兵。因为到时候,所有的佃户都成为国民后,依律征召即可。 但现在大王却是先收编私兵,而后再散出废除佃户制度的消息。要说这其间没有点阴谋诡计,没人相信。 跪坐在桌案前,韦端凝视着正前方,心中有些难以下定决心。自己到底要不要走到那一步,能不能走的过去。 “主君,公子回来了!” 外面仆人一声,将韦端从沉思中拉了回来。蓦然抬头,看向紧闭的室门。 “进!” 韦端轻唤一声。 室门应声而开,一翩翩公子,姗然入内。 “孩儿拜见阿翁!” “康儿,不必多礼,坐!” 韦端看着自己的长子,充满了骄傲。 京兆韦杜,听起来非常不好听。因为自己只想要京兆韦氏,而这个重任,自是要委托到儿子身上。幸运的是,长子韦康、次子韦诞,都让自己喜出望外。 相比起杜氏嫡子杜楷,康儿胜其百倍。纵是杜氏奇才,为大王所厚爱的杜畿,自己的儿子也比他要强上三分。而次子韦诞,更是年少有为,才学非凡,足以与弘农杨氏子弟杨修比肩,余者皆不足论道。 韦家的下一代,具备将韦氏拔到郡望的才能。 可是现在,却没有那个机会。 大王,未免也太过于厚爱杜氏了。终杜畿所在,韦家便越不过这个姻联亲家,郡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。 “康儿,怎么样,可有别的消息?” 韦端带着一丝希冀,看向长子。 自己身为九卿之一的太常卿,目前能够获得的消息,已经不足入目了。反倒是身在尚书台的长子,倒是拥有一定的渠道来得知些秘密。 “阿翁,庞显达今日与孩儿言及一句。” 韦康端坐正身,犹显高状,横眉皱起,轻声回了一句。 “噢,庞柔说了什么?” “其言,天下之事,皆脱不得调查司之耳目。若阿翁,依计行事,可保万全。如若不然,必...” 闻言,韦端面容不惊,缓缓闭上老眸,长叹一声,问道:“如若不然呢,大王会如何处置吾韦氏?” “必阖族诛之!” 韦康面色一顿,愈加坚毅,抬头直视父亲,目光如炬,问道:“阿翁,庞显达所言,究竟是何意?阿翁到底还有何谋划?何不与孩儿一言,吾父子共承之!” “胡闹!” 韦端回头瞪了韦康一眼,叱喝一声。 数息后,才又言道:“康儿,吾京兆韦氏的大旗,日后少不得要汝来抗。万不可轻而犯怒,凡事须三思而后行!” “可是...” “没有什么可是,明日汝亲自入宫,求见大王。若能见王上尊颜,便代为父告知大王,吾韦端,必竭尽全力,与君上同局博弈!” “阿翁,如今诸士族皆已胆怯,畏惧不前。苏都督大军也已至雍县,不出旬日,必达长安。骤时,关中诸县,定再无人胆敢犯王上虎威!吾韦氏一族,又何以以一家之力,而抗一国之威?” 韦康不知道阿翁在想什么,现在的局势明显已经彻底倒向国朝。大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镇定,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。 关中诸族的一举一动,全都在调查司的耳目之下。 这场博弈,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大半。 大王也仍旧是那位沉稳持重的大王,没有绝对的把握,其绝对不会开启争端。 韦端点了点头,认同长子的说法,可也没有明确表达出来,只是静默不语。而这一沉默,就让韦康不免多想了三分。 “阿翁...您不会~?” “吾儿多想了!” 韦端似乎猜到了儿子想要说什么,一句话便反驳否决,而后言道:“康儿,且下去吧,一切尚在为父掌握之中。不过,汝切记万不可参与此事之中,成败勿论,凭汝才华,大王必不弃之!” 韦康神色一暗,垂下头颅,想不明白这次阿翁究竟在想什么。以往有何事,皆会与自己说些,而后父子同心,共定良谋。 可现在…… “孩儿谨遵阿翁之命!” 韦康起身执礼,折身退下。 待到长子离去,韦端才舒然一笑,果然不出自己所料。大王以及朝廷公卿,所有的精力和目光,都被吸引到了士民游行之事上来了。 也或许大王以及知晓了些许密事,想要假借自己之手,来除掉一些威胁。 呵呵…… 匈奴? 一群胡虏,也值得大王如此侧目吗? 佃户、私兵,对于如同韦杜、杨氏、耿氏这般传承数百年的世家来说很重要吗? 不重要! 也许在王上眼中,佃户在世家的利益中,占据了不小的分寸。可事实上,莫说佃户,纵是那千万良田,又算的了什么? 些许身外之物罢了,也就只有那些小世家和豪强们,才需要钱帛来增加家族的外在影响力。 但这种豪富虚名,又有何用? 比如孟氏? 以钱帛买官买爵,凭折名声罢了。 世家之所以积累这么多的良田、佃户,更多的只是在帮助那些过活不下的百姓,散以仁德之名,为家族增光添彩。 唉~大王对世家,不甚了解啊! 只是,自己又真的了解世家吗?也许,自己不过是坐井观天,徒议天下世家罢了。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