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3章 犍为之战(32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离开道观,任岐回到山下。   一座军营拔地而起,数不尽的百姓正在忙碌着,往来不休。   左右,十几个村落已经形成,简单的一道木栅栏,围起数百步的村庄。庄外,一条深壕,蜿蜒而过。   其内,两座高高耸起的哨塔,伫立在村落出口。两名半大小子,正谨慎的盯着四周。村口,一名名壮妇、老丈扛着农具,朝着外面的田埂而去。   在东面一片山林中,一队队的丁壮砍伐着树木,削去粗枝碎叶,辗转下山。伴随着森林的成片减少,储备在山外平原的树木愈来愈多,直至堆积如山。   半月过后,光秃秃的山丘上,留下一根根及腰的树桩。而在树桩之中,一条专门留下的道路,直通山下。   道路的起点,是一座军营。   军营不大,方圆二百步,三里之余。营内驻扎着五百手持长矛的士兵,扼守着周围数里内的最高处。站在哨塔之上,放目远眺,低矮的山谷间,尽在眼中。   不只是此地,延绵十余里的这片谷地,所有的树木几乎被砍伐的一干二净。甚至最前沿的一处营地,站在哨塔上,都能望到曲折直下的长江以及北面的青衣江。   在山谷的南边,一处平坦地区,数万百姓正在构筑着一座城池。   城池还未显现出其应有的面貌,只有东西两面,正依靠山势,立起两道一人高的栅栏。   栅栏根处,钉入土石之间,或是以巨石压住,牢固非常。而在栅栏之后,数十处搭建的木质平台,如同津边码头,伸至两道栅栏中央。   “都起来干活了!”   一声高呼,激起千层浪。   平静的栅栏之后,顿时无数人从地上一跃而起,奔走往来,准备继续下午的筑城工作。   百余名甲士,在人群之中,不断的嚎嗓着,给这些巴蜀百姓安排工作。安排完了,还少不了一顿埋怨。   这要是放在大周,哪需要他们吼个不停,嗓子都快冒烟了。   不过,没办法,上面当官的要在一月之内,筑起四周城墙,他们当兵的只能使出吃奶的劲了。   很快,一人挑着扁担,将两筐土石放到桥架下,将落下钩锁,挂在竹筐两侧。冲着上面摆了下手,而后返回身后正在拌着土石的人群之中。   桥架上,四名壮汉,两人负责一张绞盘,迅速的把两筐土石提了上来。而后,早已准备就绪的汉子,拖着两筐土石扔到下面栅栏之中。   栅栏内,足足有四五百人,两人成组,倚着夯木,安静的候着。   竹筐一被扔下,就有人倒出其中半湿半干的土石混杂物,还有些碎丁的白石以及江中细沙。   延绵近两里的栅栏间,皆是在如此工作,数之不尽的竹筐倒下,土石逐渐堆积。不到两个时辰,便有半人高左右。   接着,土石停止这一段的运送,栅栏内的汉子开始一点点的夯实这土沙石的混合物。上面桥架,一捆捆的竹篾带了上来,悉数送到下方。   其余的架桥,还在继续工作,充实着栅栏之中的沙土。   约莫至傍晚,天色欲暗之际。   四丈宽的墙基已已经有了四五寸高,一名名汉子正坐在平坦些的基础上,吃着干粮,喝着温热的茶水。   几名军吏,骤然出现在眼前,周围的丁壮立马起身,让开地方。   “老胡,来试试如何!”   身着铁甲的马超,冲着身旁年岁比自己大上不知多少的汉子唤了一声。   那屯将二话不说,拔出腰间佩剑,拱手吼道:“军候,多大力?”   “八成力就行,没掺蛋清,肯定比不上咱关中。”   “好嘞!”   屯将双手倒握剑柄,剑尖直指脚下的墙基,抬至胸间,猛吸一口。   “嚯!”   “嗤!”   剑尖刺破夯平的土层,入内八寸,便再下不去。   马超瞥了一眼,沉吟一声点了下头,勉强说道:“还行。”   考虑到只是防御蜀兵,再加上地形限制,条件如此,能有这般也算不错。   “军候,这以后筑起来,倒能抗住冲车。可若是由有投石车,撑不了多少下啊!”   屯将嘟囔一声,有些不甚满意。   马超摇了下头,别说投石车了,说不定冲车撞下几下都能掏出个大坑来。不过也无所谓,这里防御的是山林方向,蜀兵想要用冲车撞城,那也得把冲车拉上来啊!   “行了,这就不错了。一会吾等去东墙看看,那里可马虎不得。”   “诺!”   听到马超将去东墙,军吏中负责北墙的队率明显大松了一口气。   这质量放到关中、凉州,铁定不过关,负责监造的军吏不呗砍脑袋都算好的了。   拐到东墙。   马超跳进基坑之中,十几步宽的基坑,竖满了一根根二三丈高被劈开的竹竿。成排成列,一步一根。   跨过刚钉上的横杆,约有尺高,倒也不耽误通行,头顶上的横竖杆,都暂时没有用木铆钉钉上。   脚下夯实的城基,踩着就有一种实在感。   “来,试试,十成力。”   马超一发话,屯将抬剑蓄力,猛地戳下,径入三寸。   “三寸,刚刚过!”   “不用汝说,本军候看的到。干的不错,让后面弄些酒水,赏赐给东城的汉子们。”   “诺!”   看到东城墙基的夯筑合格,马超心头也有些喜色,毫不吝啬的赐下酒水。   没一会,后面拉来足足两缸酒水。   “二三子,吾等干的卖劲,将军特意赏下的,尽情喝!”   似乎是民夫的头头,招呼了两声后,闻声围来的壮丁们立即欢呼了几声。   而后,酒水散下。   事隔三日,南北两道城墙已经初露狰狞。一根根五六寸粗的树木,斜撑着一块木板,正顶住城墙。尾端处悉数用巨石卡住,一动不动。   内外皆是如此,足有千余根。将包在城墙外面的木板,结结实实的固定住。而其内,壮丁们正在夯筑着东汉的三合土。   这筑城之法,并非高诚这位来自后世之人的杰作,而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杰作。   黏土、白石、沙子。   而在此之前,用的蜃灰,并非白灰。在此之后,用的糯米浆加羊桃藤汁,而非水。   高诚提供的唯一帮助就是,改进建造工序以及对于人力的安排分配。也就是分工,因为筑城所需要的三合土量非常大,峨嵋山城拌制三合土的工作就是三班倒。   位于城池后方的拌制工人多达数千人,源源不断的为前方工地提供主要材料,这才能够保证四段城墙的同时进工。   高诚也不是没有想过用糯米浆和蛋清,但整个周国只有正在完善内部防御设施的潼关是如此。余者,皆依旧制。   没办法,需要的糯米和蛋类量太大了。   仅是一座潼关,就耗费了不下十万石的糯米,还有数之不尽的蛋类。   大周也经不起如此大规模的消耗!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