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6章 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入夜,雨势稍顿,让所有人心中都松了一口气。   不过,高诚依旧没有放松警惕。   雨停,或许转危为安,亦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刹那平静。   营寨,就立在这处山丘之上,高高飘舞的大纛还在随风飘扬。   山丘之下,两万余民夫,已经入了营寨休息。   这次抗洪之战,不知道要打多久,所以高诚命人在此地驻下营寨。营寨很扎实,尤其是四周堆了不少的麻袋袋。   一来防止渭水突然溃堤冲榻营寨,二来在紧急时刻,这些装满碎石土块的麻袋,也能派上用场。   除此之外,还扎造了数不清的木筏。   此时,营寨内熙熙攘攘,不少人在为大雨的停下而举足欢呼。也有不少人,在喝着姜汤,去去身体的湿寒之气。   而高诚则是在营寨内,看着钟繇送来的消息。   长安城内,钟繇询问了不少高龄老丈,得到了很多重要信息,尤其是渭水容易决堤的几处关键之地。   很不幸,长安城北的渭水河段,亦在此列。   因为,北面有着五原陵,地势徒然而抖,导致渭水流动力加剧。此外,长安地处关中平原,河段水位本就较高。   芮乡一段,则是因为与大河交接,在此口处,最易决堤。这一段更长,从渭水、大河交入口,直至郑县,长达百余里。   还有便是美阳、武功一带,陈仓、雍县一带,以及处于弘农郡陕县,也就是后世的三门峡所在之地。   美阳、武功、陈仓、雍县,这些地区高诚都不太担心。比起重要性,很显然长安、陕县、华阴这三处,才是要地。   先说陕县,陕县处于后世三门峡之地,现在的函谷关与弘农县之间,亦是扼守崤函。   而且函谷关乃是关城,不具备物资生产、储备能力。其后的黾池、新安都地小人少,不足以为函谷关提供足够的资源。   只有弘农县,弘农郡郡治,才有这样的能力。陕县决堤,必然会掐断函谷关与弘农的联系,也掐断了与长安的通道。   再则,弘农是关中第二大郡,除了长安所在的京兆尹外,弘农不论人口还是耕田,都是最多的郡。   最尴尬的是,陕县决堤,若是华阴那边也决堤,弘农郡跑都没地方跑。   顺带着也会引起长安一带渭水水量的剧增,从而导致渭水决堤,会将征西将军府下辖最重要的两个郡,全都给淹了。   看完钟繇传来的书信,高诚一筹莫展。那些年岁大的老丈们,根本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,多是言叙洪灾之害。   疏渠固堤!   这个时代,面对大河、渭水,也只能如此!   固堤就不说了,现在全关中都在加紧搞这事。疏渠,没一点办法。   先前几年时间,到处都是战乱,长安税赋重地,早就被洛阳抽调一空。也就这一年多的时间内,才攒下点本钱。   而且,光是恢复耕种,以及开荒,修缮函谷关,建造潼关,都有些丁壮不足,更不用说疏通沟渠了。   关中那些有名有姓的支流,压根就没管过,因为谁也没想到洪灾会突然出现啊。   地里为了耕种而疏通的小沟渠,面对渭水、大河可能同时决堤的情况,聊胜于无吧!   “轰隆!”   一声惊雷骤响!   紧随而至的便是连绵不绝的雷声,其间伴随着一闪而逝的电光。   闷声噪噪,光芒忽逝。   高诚抬头看了眼挡住视线的帐帘,绷着嘴唇,忍住直欲而出的叹声。   老天爷还真不给自己面子啊,咱好歹也是穿史大军的一位啊,至于这么往死里整吗?   轰轰隆隆的雷声,在耳边不断嚎叫,搅的高诚心里烦躁不已。看着手中的帛书,再无一丝兴趣,随手一丢,转头睡觉。   他娘的!   小爷就不信了。   一场决堤,还真能灭了自己不成!   有本事,就别来这些虚的,明天就让长安、陕县,还有那啥华阴决堤。小爷倒要看看,老天爷你还能更牛掰不!   既然毫无头绪,那就只能迎难而上了。   甩去烦恼,一觉睡到天色大亮。   一出营帐,外面瓢泼大雨,一如昨日。   高诚打起精神,整顿了一下身上甲胄,来到大纛之下。   大纛这里已经搭起了一座,嗯~算是亭阁吧。   反正,完全是按照阁楼的样子,用下面民夫营寨内储备的粗木,搭了起来。   陪着民夫淋雨?   毫无意义。   昨天淋了那么一时半会,做个样子也就过去了。   身为征西将军,总辖关中、凉州两地数百万百姓,不可能说形同庶民。   而且,现在关键时刻,自己要是病了,那就全都乱套了。   “情势如何?”   长安令杜楷老早便在亭阁了,高诚坐下之后,询问了一下。   “君侯,倒无大碍。不过,这堤岸越筑越高,不是个办法啊!”   杜楷皱着眉,希望君侯能够有什么别的办法。   堵不如疏。   这是自大禹治水传下来的良方,此后中原王朝治水,大多如此!   闻言,高诚摇了摇头。   堵确实不如疏!   可是往哪疏?   这雨势大到这个地步,不论是在哪里打开堤口,都会导致洪水一涌而出。而且,大河的水量,也会全部涌向渭水。   太多了,关中地处平原,承受不了这么多的水。   最关键的是,这口气不能松!   现在全关中的青壮都在堤岸上,谁也不想自己的家被洪水淹没。而自决一处,先不说洪水的波及范围,光是民心就泄尽了!   所谓的堵不如疏,便是舍小保大。   高诚不想,这不符合自己的想法。   后世的抗灾救灾,完全说明了,有时候天灾对于一个势力,一个国家,并全非坏事。   我们哀悼那些故于灾难中的人,也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事迹,也看到了无数军民为亲的感人一幕。   凝聚力!   一场灾难,会导致很多人家破人亡,妻离子散。但同样,也能够看到人性之善,能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!   这非常重要!   按照杜楷所言,舍小保大,只会让人寒心。   而坚持到底,哪怕是灭世之灾!   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!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