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不说话,府衙之中也没有任何人敢于先行开口。 天气越发的寒冷,入秋和入冬的时间越来越快。 虽然现在还只是九月的上旬,还没有到十二月,但是黄河的水流量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小的地步。 温度一年比一年要冷,黄河的封冻原本一般都是十二月左右,但是去年只是到十一月之时便已经封冻,很多地方的水流更是小的可怜。 负责监测河情的讯兵来报,现在很多地方水流小的已经可以直接搭建浮桥渡河。 恐怕,今年黄河的水情比之去年更为糟糕,减流现象和封冻现象也会提前。 可以搭建浮桥的地方实在是太多,就算是设下沿河的烽火台也没有办法即使阻拦。 从青州平原郡南下黄河,大河的两岸皆是一马平川,水流并不湍急。 明军转进如风,行动迅速无比,可以从任何一片流域渡河。 若是汉军有大量的骑兵的话,恐怕还能够即使的反应过来。 毕竟现在还没有真正到枯水期和凌汛期,搭建浮桥也是需要时间。 不过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。 繁阳之战汉庭所有的成建制的骑兵都被消灭。 北地的马场被明庭牢牢的掌控着,汉庭根本没有战马可以获得。 现在的汉军无论是兖州军还是青州军都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骑兵,大部分的战马都分配给了将领和侦骑,甚至都还没不够用。 战马不够,没有骑兵,而且在漫长的流域之上,全部设下烽火台,简直是一项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。 除非像修建长城那般,在黄河沿线,全部修筑城墙。 但是就算是这样,也没有办法挡住明军南下的步伐,毕竟明军可不是连攻城器械都造不出来的那些游牧部落。 如今明庭的冶铁技术还有其他方面的各项技术都要远胜过于汉庭,这已经是摆上了台面之上的事情。 现在的明军的弓弩射程要比汉军更远,护甲要比汉军更坚韧,保护的面积也更大,造价也更为低廉,武器要比汉军更为锋利,也更为坚固。 现在的明军…… 现在的明军就像是怪物一般…… 曹操紧握着拳头,他想不到任何一条可以阻拦明军南下的方略。 明军和怪物当真没有任何的区别,没过一年,甚至是半年明军的实力都会暴涨一截,与日俱增。 先是霹雳车,再是四轮马车,后面又是环臂铁甲、锁子甲、弩车。 新式骑具的诞生使得明军的骑兵战力达到了巅峰,傲视群雄,许安更是因此带领着麾下的军兵一举击破了凉州的马腾和韩遂。 韩遂被阵斩,而马腾领麾下全军投降。 学堂制、卫生条例、工匠制度等各种制度,好像都是那个许安一个人所提出来的建议。 现在的明庭所实行的制度,好像叫什么三府六部制,完全就是一种几乎崭新的制度,和三公九卿制度根本不是同一种。 如果说四轮马车、还有霹雳车,以及各项新式武备都属于正常的樊稠,有足够的能工巧匠,或则可以说是巧合。 那么新编一套政体出来,而且这一套政体还运行的较为良好,那么这就是一件十分很恐怖的事情了。 曹操现在处于兖州牧这一位置,他了解多,知晓的也多,他很清楚编写一套新的政体,还能运行的政体到底有多么的难。 如果他没有记错,似乎今年许安才刚过了而立之年不久,而当时在长安开国之时的许安似乎才不过二十多岁。 许安这个人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怪异,让人难以猜透,无法理解。 向前继续推算时间,当时带领残兵潜入太行的许安甚至都还没有到二十岁,到行冠礼的年龄。 不仅是国家的政体,地方的制度,绣衣使者来报,似乎也是许安提起。 汉庭在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被其改为行省制,州牧的职权被一分为三,相互制衡,分工明确,不至于一家独大。 对外明庭采用土司羁糜制度,还征募其部族之中的壮丁为兵,调到其他战场开拓疆场。 那些战败的部族中人则被其以俘虏的形式压入内地修路建设、挖矿采集,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。 现在明庭的对外军队之中充斥着大量的外族士兵,甚至军官也有不少的外族人。 明庭发行的报纸其中有一期,就是说的关于西域的战事。 一名大宛人似乎获封了明籍,正式成为了明国人,允许他迁入明国内的任何的一处行省,和普通的大明百姓无异。 就是因为那名大宛人帮助明军引路,明军因此提前获知了大宛军的动向,从而一举建功。 曹操按压着太阳穴的位置,一想着明庭的事情,他的头脑都忍不住的胀痛。 明庭越发强大,强大到让人根本难以兴起反抗的想法。 子不语怪力乱神。 其实对于什么所谓的天命、对于什么所谓的鬼神,曹操并不相信。 他相信命运从来都是掌握自己的手中,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由天决定。 当初张角的身死,黄巾起义的失败,还有汉中张鲁的旧事都让曹操明白,那些事情都不过是蛊惑那些愚夫百姓的事情。 若是真的有鬼神,若是真的有仙魔,那么一统天下的始皇帝为什么无法长生不老。 为什么降而生商的玄鸟不来帮助殷商,为什么自称为天命所归的姬周最终被秦所灭,却不见所谓的仙神来援。 《诸界第一因》 但是曹操坚信了十数年的事情,却是因为许安开始产生了动摇。 如果不是天命,如果是天生的圣人。 为什么许安可以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。 为什么许安能知道这么多的事情。 为什么许安能够引领着太平道走在他们所有人的前面。 那些制度、那些技艺,如何是凡夫俗子能够想到的。 “天命吗?” 曹操缓缓站了起来,用着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低声呢喃了一声。 莫非那许安真是天命所归? 莫非这大汉真的已经不可救药? 莫非真应了那句所谓的谶言所说…… 天地反覆兮,火欲俎;大厦将倾兮,一木难扶。 天命…… 曹操神色阴沉,心中百转千回。 堂中众将皆是垂首低目、沉默无言。 “都抬起头来!” 曹操眼眸之中凶光闪现,堂中这压抑的气氛让他的心中无比的烦闷。 鲍信的灵堂就设在临淄之中,整个临淄因此满城戴白。 曹操平日里都穿着赤红色的战袍,但是现如今因为鲍信也换上了一身白袍。 曹操的声音低沉,声音不大,但是也惊醒了堂中的众人。 “都他娘的给我抬起头来,看着我!” 曹操而抬起一脚踢翻了身前的桉桌。 巨大的桉桌滚落于台下,也彻底惊醒了堂中的众将。 堂中众将闻言皆是抬起了头来,将目光聚焦在了曹操的身上。 曹操此时双目赤红,站于首座,仗剑而立,似要择人而噬一般。 如今的曹操早已经不再是那个跟随在朱儁、皇甫嵩麾下,带领着洛阳骑兵,初出茅庐的骑都尉。 洛阳宫变、朝政大乱。 联军讨董,关东诸侯作壁上观,唯有鲍信支持着他进军讨董。 荥阳一役,他惨败而归,死里逃生。 鲍信的弟弟鲍韬为了救他死了,资助他起兵的卫兹也战死了。 曹洪舍命相救,他如今恐怕已经是折在了阵中。 鲍信身被五创,但终究是杀出了重围,曹纯、曹洪最后也杀出了重围,夏侯渊、夏侯惇两人也是遍体鳞伤。 最后数万大军仅得百骑而归。 十数年来,他从曾经的骑都尉、历任将军、太守、刺史、州牧…… 曹操早已经不再是那个在洛阳横行无忌的纨绔子弟。 天命? 去他娘的天命! ! “水师败了便败了,青州还在我们的手上!” “不要去想东来郡,东来郡的明军大多都是公孙度麾下的辽州兵,少许明军的精锐,许安舍不得拿他们的精锐来攻城。” “东来郡进攻青州的两条道路,我都已经设下了封锁,东来郡的明军没有办法越过封堵。” “西线之战,才是决定胜负之战。” 曹操虎目含怒,扫视着堂中众将,被他目光扫过的众人皆是心中一惊。 就是身经百战的朱治都是忍不住心中一突。 朱治看着站在上首的曹操,眼神微凝。 他和曹操并不熟悉,只是相互配合攻下了青州。 他本以为曹操可能会想要放弃青州,但是却没有想到曹操竟然如此刚烈。 只是话是如此,但是西线千疮百孔,没有骑兵,只能是依靠着城池死守。 许安用兵诡异莫测,不动则已,动如雷霆,势若万钧。 繁阳奔袭战,皇甫嵩被生擒,而孙坚战死。 许安斩皇甫嵩于下曲阳河畔,以祭十数万死于下曲阳的黄巾军亡灵。 也因此取代了皇甫嵩,成为了当世兵家第一人。 人的名,树的影。 说不怕肯定是假的。 朱治根本没有半点信心胜过许安。 若是让他来选,他选择趁着现在明军还没有动作,立时领兵南下,放弃青州,退守北海国南部。 青州不可守,也守不住。 一旦东来郡的明军突破曹仁镇守的三城,那么到时候就是想要撤离青州,都无法撤离了。 到时候结果就是六万青州兵全部被明军包了饺子,一口吃进肚中,围而歼之。 曹操的勇气让朱治敬佩,但是若是莽夫之勇,没有任何的计划,就是飞蛾扑火,自取灭亡。 这是朱治绝对无法允许的。 青州可以丢,但是青州军不能覆灭。 存人失地,人地皆存;存地失人,人地皆失。 朱治虽然不知道这句话,但是他很清楚,一旦这六万青州兵全部都丢在了青州,被包了饺子,那么汉庭便是彻底完了。 若是曹操不给出合理的方略,今天就算是要和曹操翻脸,他也必须要据理力争。 曹操看了一眼神色凝重的朱治,他知道朱治此时内心的想法。 朱治不归他节制,他也不可能对朱治动强。 只是他并非是要逞莽夫之勇。 鲍信和他情同手足,但是鲍信的死,并没有让他冲昏头脑。 朱治有他的考量,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考量。 青州之地富庶程度其实没有太过于逊色于冀州,因为靠近海域,因此有很多盐场。 这些盐场宝贵无比,每年都能带来巨额的财富。 相对于只是单纯的作为将领的朱治,曹操能够看到的东西更多。 青州是唯一不需要中央供给军饷的边境州郡,能够保证自给自足,甚至还有富裕,缴纳税收给中央。 其余的州郡,兖州就不必说了,兖州军一半的军费都是朝廷在支付,就是荆州也需要中央的援助。 青州若失,那么汉庭将会失去一笔巨大的财政的收入。 重兴汉室的机会将会无比的渺茫,几乎不可能再实现。 至于退守淮水、长江一线,偏安一隅,那是懦夫才会做的选择。 更何况,就算真的退守淮水、长江,又能坚持多久? 明军挟大胜之势,根本无需停留,直接南下。 就凭着那些失去了锐气的军卒,真的能够依靠着淮水、长江挡住明军的攻势吗? 曹操是真正上过战场的人,他对于王允和刘宠两人制定的所谓退守淮水的计划嗤之以鼻。 退守淮水,坐而等死,还不如就这样死在青州。 “伪明势大,西线固守,我军定然无法力敌。” “许安用兵,暗和兵法之道,其疾如风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动如山,难知如阴,动如雷震。” “伪明当初本可以挟击败魏庭之势,乘势南下,但是却并没有。” “之所以如此,必然是许安想要准备万全,而后以雷霆之势,一举击破我军防线。” “渤海海战便是伪明计划的一环。” 曹操停顿了一下,看了一眼朱治,而后继续说道。 “若是我军现在撤出青州,必然正中明军下怀。” “我如果是许安,我绝对不会放青州的这六万人。” 朱治眉头微蹙,曹操说的确实有道理,若是撤退,恐怕真的中了许安下怀。 朱治眼神微动,他看到了曹操似乎胸有成竹。 “使君莫非已有对敌之策?” “不。” 曹操摇了摇头。 朱治一时有些错愕。 “不是我有。” 曹操向着身侧看了一眼,一名身穿着赤红深衣,头戴着铁冠的中年文士站了起来。 “在下陈宫,字公台,见过诸位。”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