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九章 刘仁怀进京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寒冬腊月。   每年到了快春节的时候,京城里一向是最热闹的。   因为各地的官员们都会陆陆续续进京。   有的是为了公务,有的是为了跑门路……各种原因都有。   官员们来到京城里,肯定不可能是一毛不拔,他们或多或少都有额外的收入。   这些人发财了,自然不能忘记在京里的上官们。   于是吃喝玩乐、风花雪月的场面就是非常的热闹。   这肯定是非常不好的陋习,可这种陋习,古今中外一直都有,以后也有,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断绝。   而且在这古代,大家都要讲究一个体面。   那些法家子弟们在这方面都不算多么苛刻,只要你的钱不是贪腐和靠着剥削老百姓得来的,他们一般都视而不见。   所以其实这些官员们大部分都是接受的商人们的孝敬。   他们都不用给商人牟取太多的好处,只要不卡着商人们的生意,同时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方便,那就足以让商人们感激不尽了。   今年比起往几年来,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。   那就是刘仁怀入京了!   对!   就是江南总督刘仁怀,这个天下第一总督!   之所以说是最大的变化,是因为江南总督刘仁怀,在五年之前入京过一次之后,就再也没有回京城过了。   倒不是他犯了什么错,或者是朝廷不愿意他入京,而是天下每一年都遭遇了灾害。   不是天灾,就是人祸   比如是大洪灾、蝗灾、河道堤坝崩坏、漕运粮食被偷卖、倭寇入侵……等等。   江南是大康赋税的第一场所,没有江南的物资来支援,帝国将会迎来极大的困难。   而刘仁怀坐镇江南,则是一切赈灾和支援的最大保障。   也正是由于他殚精竭虑的策划,帝国才得到了众多的钱粮支援,一次又一次的渡过了难关。   当然最惨重的还是去年倭寇的入侵,不但把浙江和福建交界处打得破碎不堪,而且三分之一个江苏,也同样被祸害得不浅。   这一切的善后工作,还有灾后重建工作,也只有在江南一言九鼎的刘仁怀才能做得了。   事实上,刘仁怀做得非常好,才过了一年时间,今年的江南就已经恢复得七七八八了。   但是问题也来了。   江南想要彻底的恢复,肯定不是一年就能做到的。   哪怕是刘仁怀,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。   按理说,刘仁怀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前,他都会和之前一样,不入京,不浪费时间的啊。   偏偏在今年的腊月,刘仁怀便公开的入京了,这代表着什么?   京城里面,从来都不缺民间文渊阁阁老们。   高谈阔论朝堂大事儿,向来是京城老少爷们的传统。   大家为这个事情展开了激烈的争辩。   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便是,刘仁怀要入阁了!   诚然,现在不是刘仁怀入阁的最好时机。   首先是京里的大佬们没有给他腾出位置来。   四位丞相里面,钟昶和马浩秋正是经验最丰富,最有能力处理手头事务的人。   葛松道就不用说了,去年刚刚才顶替犯事儿的南宫忌入阁,未来十年都不可能挪位置。   年龄最大的正丞相曹仪,本来其实也可以退的,可这几年大康处于多事之秋,没有把朝廷打理好之前,曹仪不可能走人。   不然落下这么一个大的烂摊子,谁担负这个责任?   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增加一个丞相,毕竟当今皇上的爷爷当政那时,最多时一共有七个丞相,现在加了刘仁怀一个,都才只有五个而已。   但这么做起来,总觉得让人有点尴尬。   依照刘仁怀的能力、威望和资历,只要他一入京,就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直接升任阁老,成为副相,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多增加一个。   要增加,也是别人增加才对。   不然你岂不是侮辱了人家天下第一总督刘仁怀?   但是呢,事情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看。   现在绝对不是刘仁怀入京的最好时机,但如果你看到了皇帝的处境,以及他想要做的事情,就能明白一些缘由了。   皇帝想要立太子,但朝廷大臣们坚决不同意,所有的丞相、大学士、尚书、将军们都反对。   这就有点尴尬。   景和帝自己肯定不可能和大臣们对着干,那会极大的损害皇家和朝廷的声誉。   况且他又不是那种硬刚到底的人。   所以在看到大家都不赞同的情况下,皇帝就像要找援军。   找谁呢?   这个天下,有谁最合适呢?   其实有两个人。   一个叫苗炎,另一个叫刘仁怀。   苗炎是帝京府府尹转任漕运总督的,自身又是法家重臣,无论是威望还是资历,在天下都是数得上号的。   谷/span否则皇帝也不会把整顿漕运的重任交给他。   如果是苗炎回来,跟皇帝一条心,那么皇帝无疑会多很大一股助力。   至少在京城里面来说,长年担任帝京府府尹的苗炎,有着崇高的声望,他能带动许多人的倾向。   可问题在于,苗炎本身就是坚决反对景和帝提前立太子的,他甚至早就上了一份奏折,叱责景和帝不讲规矩、随心所欲、“实乃庸君之像”。   好吧。   这样的刺头,景和帝根本不敢招惹。   所以景和帝能找的援军,只剩下了刘仁怀了。   说起刘仁怀和景和帝的关系,远远没有什么君臣之间那么简单。   景和帝就位的前一年,先帝就进行了一次科考,那一次的科考状元叫做钟昶,也就是现在的那一位副相。   然后景和帝即位的第一年,按照惯例,皇帝第一年登基,会有一个“恩科”。   就是加一场科举考试。   而景和一年恩科考试的状元郎,他当年只有十五岁,名字就叫做刘仁怀。   看看吧!   刘仁怀就是天子门生,而且是第一个,绝对是景和帝嫡系之中的嫡系。   这个第一的意义非同寻常,恐怕也是最开始刘仁怀官运亨通的最主要因素。   但刘仁怀自己也很争气,一路在翰林院、大理寺、六部历练十年,然后外出任职知县、知府、边塞将军、布政使、巡抚……最后直到成为江南总督。   每一步刘仁怀都踏得非常稳当,绝对没有一跃成为大官儿的那种拔苗助长。   因此,他一直是最得到景和帝的关注的,在他三十多岁就被派到江南总督任上,那就是一种绝对的信任。   也是这种信任给皇帝换回来了巨大的成果。   有人说过,倘若这几年不是刘仁怀在江南治理得很好,江南未必有那个实力和能力支援全天下,更不可能行动得如此快速和全面。   所以刘仁怀才是公认的未来丞相。   正的。   甚至于有一种说法,刘仁怀是景和帝留给太子的托孤重臣,至少可以辅佐太子十年以上。   可惜的是,现在景和帝的三个儿子全部报销,只剩下了两个刚刚出生的奶娃,就显得很尴尬了。   刘仁怀已经四十八岁了。   这几年各种天灾人祸耽搁了他,要是再隔几年入京,都要超过五十岁。   哪怕是他老而弥坚,到六十岁也就只有十年时间。   十年的丞相生涯,对于刘仁怀来说,绝对是委屈了。   故而这一次皇帝让刘仁怀回京,除了让刘仁怀站在自己一方力挺以外,说不定还有补偿刘仁怀的心思。   ……   柳铭淇也知道了这个消息。   刘仁怀入京的时候,虽然很低调,但却还是受到了很郑重的欢迎。   钟昶就亲自去了,冯玉强也去了。   这两位大佬都是刘仁怀在翰林院时的至交好友,于情于理都该去。   但他们两人的身份非常敏感,所以他们亲自去迎接了之后,许多人就已经晓得了结果。   那便是刘仁怀的入阁势在必行。   他这一次肯定是因为皇帝的命令而回来的。   景和帝没有跟柳铭淇说起这事儿,但柳铭淇却也明白一点皇帝的心思。   就算柳铭淇说的话打动了景和帝,景和帝还是在做好准备。   两三年之后再立太子,实际上也是一种违规的行为。   丞相们不一定能同意。   所以刘仁怀站出来就很有必要。   以刘仁怀的人脉和手段,他只要力挺皇帝,再加上皇帝自身在“红薯救国”事件之中,得到了海量的名义,这事儿说不定能轻松一点过去。   嗯。   显而易见的,因为担心被从中作梗,像是苗黑子这样的人,在大局已定之前,肯定不会被召回京的。   这样也好。   柳铭淇也不想看到苗黑子在京城。   漕运衙门船厂的各种大船制造,只有苗炎在,才能顺利的推行下去。   柳铭淇的大航海,你没有了坚固的轮船,没有大型的炮舰,还来什么的大航海啊?   为了大康的未来几百年,就得多辛苦一下苗总督你啦!   对了。   刘仁怀这么一离开,留在江南的就是苏凤了。   想来也只有苏凤继续在江南,才有可能把刘仁怀的各种政策萧规曹随的执行下去吧。   皇帝和文渊阁肯定得给刘仁怀这个面子。   而且人家苏凤本身也是朝廷着力培养的下一代入阁人选啊!   那么这位浙江巡抚就会一跃成为大康的第一总督,未来的荣耀也是不可限量的!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