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九四章 老十一去沙州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长安的下水刚刚动工不久,离完工尚需时日,今年是肯定弄不完的。   加上,长安旧皇城、太极宫、大明宫、兴庆坊等处的修整,今年就迁都回鸾,确实有点仓促了。   况且,西线与吐蕃还有战事,这个时候迁都?武则天着急回来干什么?   皱眉道:“此等谣传不足一信。西线军情紧急,怎么可能这个时候迁都?”   “真的!”太平笃定道,“为迁都之事,母皇不惜让西线的三路大军停滞一年,暂缓对吐蕃的攻势。黑齿常之和李多祚已经暂调回京了!”   太平皱着眉头,略微顿了顿:“你说....”   “母皇如此着急回长安,会不会,也是为了敏之兄长的事情?”   “若真如九郎所想,肖老道就在长安,那贺兰兄长多半也在长安。而且,很可能就藏在杨家。”   吴宁闻言,缓缓摇头,“过年时,孟道爷来长安,他已经潜入杨府探过了,丑舅不在杨府。”   若非如此,吴宁也不用再去桃云岭了。   “哎呀!”太平一跺脚,“他在不在杨府也没关系,反正他很可能就是在长安就对了。”   “你说,母皇是不是洞悉了这一点?所以才着急回都长安?”   吴宁一阵默然,太平所言也不无道理。   迁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,更不是武则天这个皇帝回到长安,就算迁都了。   三省六部、左右两衙、几十万禁军、各个职能部门,再加上朝廷上下多年积攒的文书机要、馆阁史稿,这些都要随皇帝一道挪到长安来。   这是一个大工程,丝毫马虎不得,也必然会造成许多职能部门的停滞。   吴宁之先料定传言是假的。也正因如此。   要知道。西北西南还在打仗,军情瞬息万变,半点也延误不得,怎么可能此时迁都?   可是,武则天居然暂缓吐蕃攻势,把各路大军主帅都调回了京师,只因迁都,确实有点反常了。   到底是不是为了贺兰敏之在长安附近,吴宁也说不准。   有些头疼地闭上双目,“谁知道呢?由她去吧!”   太平听闻,也是心中不安,抱怨道:“这不合情理的,尤其是吐蕃还有进犯阳关之意。若我们停滞,吐蕃必然趁势猛攻,西面的商路却是不太平了。”   看向吴宁,“不管是真是假,我觉得,你都要早做打算了。”   “阳关?”吴宁后半句根本就没听进去,把眼睛又睁开了。   心中暗惊,嘟囔出声:“吐蕃要打阳关?”   “对啊!”太平愣道,“邸报上不是都有吗?你不知道?”   只见吴宁摇头,他还真没主意。   呆愣当场,心中一直念叨着阳关之事。   阳关......   吐蕃攻打阳关。   沙州,不会被波及吧?   ......   “九郎??”   吴宁突然反常地出神,让太平有些生疑,“你...怎么了?”   “没什么。”   回过神来,吴宁强自镇定,勉强一笑,敷衍道,“你不是说让我早做打算吗?我这不正在想要如何应对嘛!”   “哦。”太平信以为真,   “那你好好想想吧!”脸上不由失落起来,“你不去清华宫一游,一下子好似少了几分生趣似的,弄的本宫也不想去了。”   吴宁一笑,“该去还是要去的。”劝道,“你看裹儿、老十他们满心期待的,你若不去,会扫了大伙儿的兴的。”   “那好吧!”太平勉强答应,“本宫就这就去叫人准备。”   幽怨地看了一眼吴宁,转身出得正厅。   吴宁在厅里又独坐了一会儿,心里想的,还是吐蕃攻打阳关之事。   ......   阳关,还有玉门关,无论是当世,还是后世,几乎都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的存在。   一来,这是中原的西大门。   两关直线距离不足百里,扼守于天山与昆仑山余麓。   汉时两关并行。   阳关扼住天山南麓与昆仑山北麓之间的狭长区域,是于阗、羌狄入中原的必经之路。   玉门关则扼住天山北麓的西北区域,主要防范匈奴和西域各部。   到了唐代,因玉石贸易的兴盛,还有吐蕃的崛起,阳关与玉门关又与夹在两关之中的沙州,形成了两关一州,三点一线的协防之势。   是真正的铜墙铁壁,万夫莫开。   而阳关与玉门关闻名于世的另一个原因,则是太多文人墨客因两关而流传佳句。   “春风不度玉门关....”   “西出阳关无故人....”   说起来,这两句请很有意思,一个是从气候的角度,一个是从人文的角度,各说明了两关到底是有多偏僻。   春风不度,意思是源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永远也到不了这里。   所以,出了两关,便是千里罗布泊和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。   而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....  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,出了阳关之外再无汉人。   那为什么没有汉人呢?   因为沙州!   唐时向西北流放罪臣、犯卒,最远只到沙州。   沙州城有着大唐最西边的一个罪城营,王维这句诗虽然是送别朋友的,可是诗里的意思却是:出了阳关,你连个犯法的罪臣都特么找不着了。   而此时,吴宁所担心的,也就是这个“犯法的罪臣”。   沙州....   一但阳关不保,则沙州首当其冲。   他之所以如此紧张,正因为沙州的罪城营里,有他关心的人。   不!准备地说,有两波他关心的人。   ......   “沙州不能有失....”吴宁茫然自语。   想到这,吴宁去把老十一叫了过来。   “你去一趟沙州。”   “啊?”老十一正琢磨着去皇家温泉享受享受呢,哪想到,吴老九给他派了这么一个活儿。   “九哥!”老十一都快哭了,“等从华清宫回来不行吗?”   吴宁眼珠子一立,“让你去你就去!哪那么多废话?”   老十一面色一垮,“行行行!去行了吧?”   老十一不情不愿地走了。   吴宁回到房中,又静思良久,最后终展开纸笔,写起了一份奏折。   这份奏折,是关于城造监协助皇城司整修旧宫的。   吴宁在其中,报备了修整进度,还有各项用人用资事宜。   在最后,则是隐晦的提到了吐蕃来犯之事。   吴老九以臣谏之姿建议武则天,暂缓迁都,以防吐蕃虚攻转实。   并献策道:若吐蕃真敢强犯,则应收缩资源,聚两关一州之所长于一处,可保西北无失。   ......   , 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