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百精壮的气势恢宏,他们都憋了一口气。 他们此时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,让我痛快地去死吧。 始宁街上死得人太多了。 只是他们坐视了太久。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,他们的心里都等得长毛了。 这个时候,活着就是种耻辱。 没错,活着就是耻辱。 也正因为如此,他们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他们敢死。 敢死者无畏。 无畏,所以强大。 他们敢在鞑子的刀砍中自己的那一刻挥刀,他们不觉得痛楚。 他们能在鞑子的刀捅穿自己的胸腹时挤身而进,同样捅穿鞑子的胸腹,他们感觉不到死亡。 杀一个够本,杀两个赚一个。 胜利的天平彻底向明军倾斜,这时哪怕是神仙也改变不了这场战斗的结局。 往往也就是这种时候,在你背水一战的时候,你才觉,胜利原来并不难,你的收获,比你预计的还要多得多。 鞑子崩溃了。 崩溃。 意味着投降。 意味着战斗结束。 意味着原本准备去死的人,不用再死。 当欢呼声响起,事实上,没有人还能记起第一声欢呼从哪面响起。 但当欢呼声连成一片时,每个人的眼中都有泪。 泪为什么而流,已经不重要了。 重要的是自己还活着。 不,更重要的是,自己赢了。 赢了,很重要。 在这个时候,对每一个人来说,赢,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。 重要一万倍。 因为这是他们对已逝者的敬意,也是一种对已逝者的祭奠。 他们可以正视那些未远英魂,而不用低着头躲避。 他们可以大声地祭告那些英魂,我战了!我战胜了! 吴争没有受伤。 但他已经力竭,他在欢呼声响起的那一刻,就倒下了。 累得软倒在地。 软的是身体,不是脊梁。 一个时辰的肉搏战,胜利到来,在场没有人还能站着。 当吴争平躺着,迷瞪着望着天空时,他心里有一种惊喜。 我做到了! 一支拼凑出来的杂兵,干翻了千人鞑子骑兵。 这足够自己在晚年时,向自己的后辈们炫耀了。 当然,前提是,自己能活到那个时候。 但现在,谁都无法去阻止吴争的yy。 不管你的心中对胜利有多么渴望,当胜利真正来临时,你无法去感受那一种欣喜,特别是对一个领导者来说。 他能感受到的是累和痛。 累是心累。 痛是心痛。 承担、背负的太多,故而心累。 目睹着部下的死亡,却无能为力,或者明明可以去阻止,却因为全局而不得不熟视无睹,焉能不心痛。 只有在经历过,才能真正明白慈不掌兵这四个字。 千万别认为这四个字是一种情怀,这四个字,更多的是一种无奈,心痛的无奈。 ……。 绍兴府乱了。 乱成了一团。 没有人会压注吴争。 这不是他们看不起吴争。 在听到千人鞑子骑兵进攻始宁镇的消息时,只有傻子会压注吴争胜。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就是战场之王。 就象热兵器时代,火炮是战场之王一样。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。 一千骑兵,足以对抗数倍的步兵,最后还能将步兵击溃、歼灭。 吴争,他凭什么胜? 始宁镇离绍兴府七、八十里地。 一旦陷落,骑兵可以在半个时辰,不,根本不用半个时辰,就能抵达绍兴府。 到时,还走得了吗? 兴、越两位国公的援兵迟迟未到,二千鞑子骑兵一路南下,一路北上。 谁知道会不会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在绍兴府? 这个问题,不仅在朱以海和朝廷重臣的心里想,还问出了口。 一旦问出口,就代表着分歧,代表着决裂。 所以,绍兴府乱了。 但就象这世上有坏人,也有好人一样。 区别在于,有时是好人多,有时是坏人多。 任何时候,都有好人。 国之将亡,不乏忠臣义士。 有人宁愿当傻子,他们选择相信吴争,哪怕不信,也当成信。 譬如张煌言。 譬如钱肃乐。 譬如张国维。 又譬如是朱媺娖。 张煌言自认与吴争相交莫逆,虽然不能与吴争并肩作战,但不妨碍陪吴争一起死。 钱肃乐认为,战争总得有人死,可如果人的脊梁断了,那就不如死。与其在逃跑的途中丧命,不如死在大明的土地上,至少绍兴府眼下还是大明之地。 张国维的心思很复杂,违抗监国之命,去为一个百户殉葬,不值得! 哪怕自己很欣赏吴争。 但钱肃乐、张煌言二人的留下,让张国维不能不留下。 大明亡了,知己就是活在世上的唯一心灵寄托,如果连知己都没了,活着还不如死了。 所以,这三人留下了,为得不仅仅吴争,更为他们心中的执念——那个曾经辉煌到不可一世的大明朝。 哪怕已经亡了,但,不可取代。 朱媺娖从离开吴庄,自暴身份时,就没有想过再离开绍兴府。 正象她说的,朱家欠明人太多了,欠得太多,虽说债多不愁,但朱媺娖认为,这不妨碍她为朱家还明人一点利息。 她不为吴争……当然、或许、可能也有那么一点。 朱媺娖无法确定,不能确定,也不敢确定。 所以,她必须留下。 朱以海原本是要用强的。 没有这些人,傻子都知道自己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。 可朱以海觉,他做不到。 因为他手下,除了王府数百侍卫外,唯一可以依仗的会稽卫所,也指挥不动了。 廖仲平其实是个忠臣。 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违抗监国殿下的命令。 但这不代表着他认同朱以海的“转进”。 如果张国维、钱肃乐、张煌言等人不留下,他自然是服从朱以海的。 可现在,他觉得自己该留下。 因为张国维、钱肃乐、张煌言等人需要他的保护,长平公主需要他的保护。 廖仲平想通了一点,他的效忠对象不是朱以海,而是大明。 在朱以海与朱媺娖和张国维、钱肃乐、张煌言等人之间,他选择站在朱媺娖和张国维、钱肃乐、张煌言等人一边。 失去了廖仲平的支持,朱以海就无法用强带朱媺娖和张国维、钱肃乐、张煌言等人离开。 他只能带着十几个朝廷重臣赶往码头。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