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章 印度攻略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王霄抱着慈悲之心普渡女施主,他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,这也的确是一件好事。   当然了,这也是和颜值有着最直接的联系。   颜值不够的话,那王霄只能说一句‘女施主,贫僧信佛,四大皆空。’   皇宫这个地方看似天底下最严密之处,可实际上这里就是个小道消息满天飞舞的名利场。   这么多女人整天闲着没事干,追寻八卦就成了她们的最爱。   王霄夜宿金妃那里不算新闻,可安贵妃与朴妃当天晚上也在金妃那里,这可就是超级大瓜了。   第二天早上,安贵妃和朴妃红光满面,被滋润的眼睛里都是水意的样子落在众人眼中,那就确定无疑的实锤了。   皇宫里的消息传的太快,下午的时候王霄就被张太后叫了过去,打听这方面的事情。   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,王霄毫不犹豫的就否认了这件事情。   他表示昨天晚上只是教金妃她们玩了一晚上的牌而已。绝对没有其他的事情。他以太祖朱元璋的名义起誓。   面对王霄的矢口否认,张太后也没有什么办法。   只能是让他有多远就滚多远,看到他就来气。   至于孙若微那边,一连三天都没跟他见面。   最后还是王霄强行闯进了皇后的宫中,两人深入交流了一整夜才算是平息了皇后心头的火气。   后院的事情暂时安稳住了,而王霄与大头巾们的战争还在继续。   发起攻势的王霄很快就开始推行新的政策。这一次的刀,落在了科举上面。   他颁布命令,将科举考试的取才比例定为南六北四。   这种分配方式承认了南方人在读书方面的优势,却也极大的照顾到了北方人的空间。避免南方士子一家独大的场面。   要知道洪武年的时候,可是发生过一次科举所有五十二个录取考生都是南方人的事情。   真要是这么下去,其他地方的人就将再无出头之日。   没等南方的大头巾们愤怒反对,王霄再次出手。   他确定了科举考试内容除了考四书五经的经义,死死追求八股文之外,正式添加了算学。   算学的出题范围包括并不限于‘周髀算经’‘九章算术’‘五经算术’等等在内的算经十书。  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。   在科学中,凡是用不上数学的地方,凡是和数学没有联系的地方,都是不可靠的,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。   王霄也没办法一下子就废除八股文,也没办法直接就把数理化全都加入进来。   前者的影响太大,后者则是根本就找不到那么多懂得数理化的人。   所以他只能是一点点的来,先把基础给打好。等到基础牢固了,数理化就将取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的重头戏。   数学是枯燥的,读文科的人基本上都不喜欢数学。   读书人们继续反对,然后反对无效。   王霄用从扶桑弄来的金银钱财,开设了理科学堂。   招募了一大批有意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年轻人进入其中学习。   他准备花费几年的时间一批批的培养出理科的人才出来,之后这些人将会被授予教学官职分赴各地,在当地建立理科学堂招募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其中学习。   甲午的时候,扶桑人用赔款开启了他们的教育时代,成功走上了开化的道路。   王霄这次也是要拿着扶桑人的钱,来开启大明的新式教育时代。   他估摸着大概十年之后,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将数理化列入科举之中。   那些只会背四书五经的人,此生将再无出头之日。   在瓦解儒家的同时,王霄也在着手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力度。   明军的前身是红巾军,他们驱逐鞑虏光复华夏,打了几十年的仗,战斗力极强。   之后朱棣打靖难之役,打蒙古,打安南。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年年打仗。明军的战斗力也是丝毫没有落下。   现在王霄手中的这支明军继承于朱棣,战斗力可谓当世无双。   可这些人终究是会老去的。   爷爷是名将,父亲可以上阵杀敌,到了孙子的时候就成了废物这种事情太过常见。   就像是红楼梦里的贾家,那一门两国公是贾演与贾源用命在战场上拼回来的。   到贾代善这一代,也依旧是杰出人物。   可再向下,到了孙辈贾赦这个废物与贾政这个假正经就已经是差到极致了。   至于大宝脸这一代,那都是十足的无能之辈。   王霄专门开设了讲武堂,由还活着的英国公张辅,成国公朱勇,泰宁侯陈瀛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名将们出任讲师,王霄自己做校长来系统的培养武将。   招生名额除了给世家子弟外,还从军中挑选表现出色的寒门弟子。   只要能顺利毕业,起步就是军官。并且日后升迁都会占据优势。   虽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世家子弟占据资源,可从长远来看却是真正能够维持明军战斗力的有力措施。   而且王霄准备逐步加大讲武堂的规模,也就变相的增加了寒门子弟的上升空间。   王霄管不了百年之后的事情,甚至五十年之后的事情他都懒得去管。   他会尽力去做,但是为几百年后考虑什么的,他可没那个心思。   胡善祥果真是生了个儿子,王霄给他的名字就是朱祁钰。   至少在王霄看来,这个世界的大明绝对不会再有土木堡的事情。   王霄知道郑和会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因病去世,所以他派遣了一整个太医团队跟随郑和调理身体。   这次出发去往马六甲,前后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,身体硬朗的郑和终于回来了。   “皇上,臣回来了。”   奉天殿,盛大的迎接仪式上,当满脸风霜之色的郑和进入大殿行礼的时候,王霄直接走下丹阶来到郑和的身边将他扶起来。   “你辛苦了。”   道一声辛苦,并不足以表彰郑和的功勋。所以王霄已经准备让人为郑和立传。   没分到肉吃的文官们对王霄如此礼遇郑和并不感冒,他们对海外蛮荒之地也没有什么兴趣。除非是能赚到钱。   武将们倒是都对郑和投以热切的眼光,下西洋说到底还是军事行动,而且郑和也是出身于军旅,是自己人。   “微臣不辛苦。皇命在身,在所不辞!”   郑和再次下拜,准备讲述这次出海的情况。不过却是被王霄拦住了。   “公事不急,可以等等再说。先吃饭喝酒,好好的犒赏你们。”   为了庆祝郑和船队归来,王霄召开一场盛大宴会。   文武百官,皇亲国戚,勋贵命妇还有各国在顺天府的使者都应邀出席。   事后统计,单单是这一场宴会的花费就高达数十万两之多。   王霄之所以如此做,除了为郑和庆祝之外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向全天下宣传自己是多么重视航海。   大头巾们眼中的不毛之地,在王霄的眼中却是华夏的万世基业。   此刻对于迈出第一步的郑和,无论如何赞扬都不为过。   再也没有比此时更好的时代了。   欧罗巴的大航海还没有开启,大明却是早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与经验。   整个世界就像是熟透了的果子一样,完全展露在了华夏的面前。   大明要做的很简单,那就是伸手去把果子给摘下来。 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王霄铁定会不惜一切代价。   神挡杀神,佛挡弑佛。   主张保守,反对开海的儒家就是他的第一个打击目标。   “这是太医院开出的滋补参茶,你常年在海上飘着风吹日晒,要多调理身体。大明要走向海洋,不能缺了你这位领路人。”   王霄给郑和放假,直到宴会结束三天之后才在御书房接见了他。   接过王霄亲手递过来的参茶,郑和郑重行礼“陛下厚爱,微臣感激不尽!愿为大明效死!”   赐座,赐茶。   寒暄之后,话题转向正事。   “马六甲那边的事情做的怎么样了?”   郑和放下参茶茶杯回应“陛下,微臣已经说服马六甲国王率其国人内附大明,举国搬迁至占城境内。马六甲那里,臣留下了一批人手,修建城池仓库,扩建码头住宅。开垦周边森林屯田。”   王霄起身来到地图前,伸手指着马六甲的位置“你看,这里的位置就是天赐的咽喉之地。卡住了这里,就等于是扼守住了前往大明的海路。而且以后向西出海峡,这里还可以作为后勤基地。”   “陛下所言甚是。”郑和走过来附和“此地至关重要,微臣必当竭力建造。还请陛下赐名。”   “赐名?”   王霄神色有些古怪“朕记得你曾经从蒙巴萨带回来过狮子。这里,就叫做狮城吧。”   “谢陛下赐名!”   回到龙椅上,王霄问起了此时最为关心的事情“印度那边,去打探了没有?”   “派去的人已经送回来许多消息。”说到这个,郑和的兴致就高涨起来“印度的确是一片富饶之地。耕地面积很大,而且无论是水利还是光照都非常适合种植。只不过当地人非常懒惰,也没有什么精耕细作,都是直接抛撒种子入田,靠天吃饭。可哪怕如此,依旧是养活了无数人。”   “这么好的地方,给这些懒人们实在是太浪费了。还是由我们华夏百姓来照顾这片土地好了。”   王霄期待已久的印度攻略终于开始“我给你三万兵马,其中有六千是神机营的火铳兵,还有八百骑兵。你带着他们从狮城出发,横渡大海去榜葛刺(孟加拉)拿下那里作为桥头堡。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之后,我们再继续下一步的行动。”   王霄起身拿起了自己出征斡难河时候的佩刀,直接递给了郑和。   “这把刀赐予你,希望你能用它为我华夏子民开拓生存空间。”   郑和双手捧着佩刀行礼。   “臣,愿为皇明效死!”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