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0章我赚了啊 东宫。 严成锦来和朱厚照商议,运一批军饷去唐宋。 进了大门,就看见惊愕的一幕。 朱厚照背对着他,脚下生风,一脚将蹴鞠踢进门框,蒋冕气喘吁吁,似乎输给了朱厚照,露出不甘的神色。 朱载堃三人被绑在柱子上,看见严成锦走进来,大眼睛看着他。 这是哪一出? “方来,怎么不在詹事府读书!” “我们是人质,蒋师傅踢赢了,我们才能回去读书。”严方来眨了眨大眼睛,无辜地道。 “……”严成锦。 蒋冕看见严成锦来了,忙走过来:“严大人可否帮本官一个忙?本官刚才说话冲撞了新皇,非要赢了才放人。” 他派去奉天殿的人,多半被新皇拦截了。 朱厚照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,乐道:“老高,你要帮蒋师傅吗?” “新皇何故如此?” 朱厚照凑过来小声道:“这三个小子想来东宫玩,又怕被蒋师傅罚抄经文,便让朕帮帮他们。” “……”严成锦看向绳子,果然不是真绑。 将绳子解开,蒋冕带着朱载堃三人气咻咻回詹士府,严成锦走进寝殿中,谷大用守着殿门。 “你要运三百万两?” 朱厚照小心翼翼的询问。 “臣想,先将银子换成丝绸,由丝路进入唐宋,再换成银子,称之为洗银子。” 严成锦在地图上画出路线。 “老高,奥斯曼国真如王简所说那般强大?”朱厚照来了兴致。 “这是自然,不过臣在朝中发现个将才,新皇可知道定国公?” 朱厚照眨了眨眼睛,定国公是除了寿宁侯和建昌伯三人外,京城的一大恶霸。 以前就常跟朕的舅舅混。 如今,朕的舅舅出海了,就自己混,他岂会不知。 “你想让他执掌京营,再调至甘肃卫?” 朱厚照很快明白严成锦的意思。 若英国公从大同回来,就要换下其中一个国公,可以派去甘肃卫剿匪了。 张懋脾气暴躁,心直口快。 徐光祚合适。 …… 定国公府。 徐光祚翻了翻一沓地契,全是东面、北面和西面的地契。 管家心痛,问道:“老爷,这些地契全部白送?” “换京军统帅,我赚了啊!” “老爷高明!” 如今士绅的地契都收上来了,朝廷也该来旨意了吧? 徐光祚是相信严成锦的,原本成国公朱辅不能执掌京营。 如今,若执掌京营后,地位不弱于英国公。 藩王制不能世袭后,国公的爵位变得重要,尤其是掌握京营的国公。 文皇帝以后,定国公一脉被奚落,眼下有执掌军权的机会。 这时,只见一个小太监手执圣旨走进来。 “定国公接旨。” ……… 京城,连同北城和西城一起建设,百姓们眼巴巴的盼着。 再快,也要明年六月才能入住。 但户部衙门开始排号入黄册,眨眼间,收到上百万两白银。 …… 海外, 刘瑾站在甲板上,海风吹过,顿时精神抖擞。 上了船后,张敷华就莫名其妙的病倒了。 舰队的指挥,也变成刘瑾。 他拿出严成锦给的海图,按计划到了琉球群岛。 按理说,应该看见王守仁派来的舰船,可周围依旧空无一物。 “刘公公,西方三里有好多艘海船。”亲卫走来禀报。 刘瑾将望远镜转向西方,顿时看见了十余艘海船。 帆上有“唐”字,是唐宋的大船。 “咱离开唐宋的同时,王守仁也命人出发了。 回京城的路上又耽搁了两月余,没想到,唐宋花了五个月,才行到此处。”刘瑾暗道。 高凤从袖口中拿出单筒望远镜,惊呼:“开炮,开炮!” 兴许是海盗! 若是对方在他们船上开个洞,沉下去就不好玩了。 “不许开炮!” “高凤,你敢不听咱的命令?” 刘瑾冷眸盯着高凤,要不是这太监能找到黄金州,早就被他丢下海去喂鲨鱼了。 副将们颇为为难。 这两个太监,一人是太上皇钦派寻找黄金州,一人是新皇和严成锦派督军。 “刘公公,或许这是倭寇,我等也不能听你号令,需得迎击。” “这是唐宋大船。” 副将再凝神看去,只见船头是儒裳纶巾的书生。 “唐宋向大明进贡,大明理应庇护其舰船。” 张敷华撑着身体来到船头,闻着海风就想吐,不知为何会如此。 用单筒望远镜看去,十几艘舰船在缓慢靠近。 “让他们过来吧。” …… 紫禁城,西暖阁。 太上皇弘治在殿宇中走动,翻着唐皇留下的贞观政要,心中有感而发。 “真是好书啊!” “若太上皇也能留下一部治国之书,必定福泽子孙后代。” 萧敬拍马屁道。 太上皇弘治听到这里,沉吟许久后。 “你所言甚是,皇孙可以看如何治理的天下,这就是帝王之道啊!” 片刻后,小太监跑来内阁传旨。 诸公不感觉诧异,颔首点头。 李东阳看向严成锦:“这弘治政要就由你来编修吧?” 严成锦思索片刻,以贞观政要的标准来编修,难度很高。 且要将弘治皇帝当朝时,与大臣们的对话,全部记录下来。 还得揣测每句话的用意。 “下官恐怕不能胜任。” 蒋冕却看向严成锦:“弘治朝中,你提的政要最多,理应由你来编修,我等辅佐。” 张升和崔岩点头。 一旦整理下来,就会发现有许多是此子和太上皇弘治的话。 见状,李东阳开口:“你编修此书,内阁的疏奏,就不用票拟了。” 严成锦思索片刻,以他如今的学识,难以引经据典,编修成贞观政要的水平。 能理解太上皇弘治的心情,但凡像唐太宗这样的贤王。 都会有书流传于世,像后世人出名,会写一本自传。 这是成功的标志。 看来,只能用白话文了。 “下官遵从,只是届时,还请诸公编修。” 严成锦去史馆找史官,弘治年间的时,他大抵记得一些。 但没有到记录对话的程度。 而他穿越的时间,是弘治十一年,前面缺失的部分,得去找史官要史料。 弘治元年到弘治末年的史料有缺,中间有曾经废过史官。 “看来只能问太上皇了。” 严成锦让文吏抱着史料,来到太上皇弘治的大殿。 “太上皇还记得弘治元年,到弘治三年的廷议?” “不记得。” 你自己都不记得,叫我编个…… “那从弘治十一年开始编吧?臣记得。” “……”太上皇弘治。 萧敬眼睛一直看着这些史料,不由插嘴说道:“奴婢记得一些。” 他是侍奉太上皇登基至今的伴伴,经常听廷议,对宫中大事记忆犹新。 严成锦给了萧敬一个本子,让他先写下来。 回到都察院后,开始编修简体字的字典。 明朝虽有些字体简化,但也有些用着繁体,与上一世不同。 (本章完)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