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4章 昌隆国本(求月票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健三人看向严成锦,能写这封疏奏的人不多。   他们很快想到了,司礼监和文书房。   陛下下旨后,如无特别叮嘱由内阁拟旨,就由文书房来写。   很快,严成锦命人去文书房下令。   翌日,大清早。   弘治皇帝气色好转许多,脸上有些红润,一旁的坤宁宫大太监手里抱着皇孙。   萧敬宣读旨意:“自古皇室继天立极,抚御寰宇,必建立元储,昌隆国本,以绵宗稷无疆之托……”   百官猛地大惊失色。   从建立元储这四个字,又看见韦泰抱着皇孙,他们就隐隐猜到了是何事。   再看向弘治皇帝,只见,弘治皇帝气定神闲坐在御座,面色严肃。   张升骇然地看向刘健,如此大事应该与礼部商量。   内阁竟与陛下直接决定了?   “陛下!臣以为不可啊!”   “皇孙年幼,就算敕封为太孙,十五年内也不能登基理政。”张升抱着双手,持芴谏言。   二十而弱冠,十五岁还年幼,心性不稳,难以处置朝政。   六部中众人意见不一。   柴升希望皇孙能继承皇位,太子太过聪慧,又不听大臣劝谏,可想而知,登基后会多难伺候。   一朝天子一朝臣,他与太子不熟,难以升官。   王鏊和张升等曾经当过太子之师的人,自然极力劝阻。   连詹事府王华也来了。   “朕已下圣旨,若反复无常,岂不儿戏,诸公不必再多言了。”弘治皇帝接过皇孙,起身从偏门走出去。   大臣们站在原地,愣愣相觑。   今日,陛下只议这一件事,可见是真有废除太子之意。   严成锦大步走出殿堂,回到都察院,命人将高凤找来。   “殿下还不知宫中之事,你去关外寻太子,本官猜测,他应该在净州。”   高风哭丧着脸,关外正在打仗呢,“严大人,那位就算知道了,也不会在意的。”   朱厚照是会在乎皇位的人吗?   严成锦板着脸,递给他一个眼神:“高公公可知道百慕大海域?传闻那里可通仙境蓬莱,本官想派去看看。”   “你……你迫害朝中官员,咱要向厂公告你的罪!”高凤知道严成锦想干什么,颤抖地道。   “本官,像是怕萧敬的人?”   高凤更胆寒了,萧爷恨不得躲着这家伙走。   “严大人您放过小人吧,小人只想在宫中养老啊。”高凤抱着严成锦的大腿,哭嚎了出来。   “不,你是个人才,不应该被埋没。”   严成锦让高凤即刻出发,萧敬就算知道宫里少了一个太监,也不敢来问责。   高凤一人不够,他还派遣了郑乾和韩文,一同去净州。   之所以能确定,朱厚照会在净州,是因宣府旁是大同府。   而大同府的关外,正是鞑靼人疆域,净州。   若是从关外走,一定会经过此处。   ……   净州,   朱厚照身披金色与黑色相扣的锁子甲,护项也是细密的锁子甲,他骑在马上。   五环相护,一环受簇,诸环拱护。   锁子甲的防御极高,能抵挡弓箭和刀枪,是大明高阶将领的贴身护甲。   王庸垂头丧气地跟在朱厚照旁边。   身后是从高山卫带出来的两千神机营,只求一路护送朱厚照回京。   “殿下,咱们说好了,见到王守仁的大军,咱们就回京城。”   “本宫知道了,不会食言的。”朱厚照不耐烦地道。   这话一天要说一百二十六遍,现在是七十二遍,还有五十四遍。   他心里都数着呢。   不远处,七个步塘背着旗箱,飞奔着跑回来,神色慌张。   “大将军,前方有十五丈高的丛林,有铁蹄的痕迹。”   关外只有鞑靼人,听闻到这里,王庸抽出刀剑正色道:“殿下,骑兵俯冲,威力可提升几倍!”   人从高坡跑下来,不用费力,速度也会越来越快。   更遑论是马!   骑兵的威力,在于长距离奔袭,积累起来的速度,可冲垮坚固的阵型。   朱厚照摸着下巴:“若是绕路,需渡小黄河,我等无州无船,如何过河?”   “鞑靼兵强,这些孱弱的贼匪,无论如何也低挡不住,形同以卵击石。   鞑靼只怕已经发现我们,殿下快回大同吧!我等在此断后!”王庸抽出腰刀。   骑兵的奔袭速度极快,一旦被拖住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鞑虏追上来。   朱厚照看向步塘:“有多少人?”   “属下不知实数,大抵有一千余骑兵。”   勘测地形和估测人数,是塘骑最重要的任务。   此时,两里外的山林中。   鞑靼人也发现了汉人的踪迹,探子禀报道:“领主,大明军队朝这里来了,有五千人,但三千余人皆为新兵。”   从行军的士气和整齐,就能看得出来,那三千个穿着军甲的士卒,全是新兵。   马忽兰双目放光,他刚执掌浩齐特部不久,正是向达延汗效忠的时候。   “有多少骑兵?”   他估算双方兵力差距,手中有两千骑兵和五百步兵,骑兵不多的话,完全可以吃下。   “骑兵二百人左右,半个时辰后就到。”探子道。   马忽兰大喜过望,骑兵放于高处俯冲而下,有极强的冲击作用。   能将明军分割成好几个部分,无法首尾呼应,最终歼灭。   鞑靼常用的诱敌深入,就是将明君引到一处高坡,然后由骑兵俯冲。   眼前不用诱敌,大明主动送到刀口上来了。   “上马!准备绞杀明军。”   两千骑兵纷纷骑上马,手持砍刀或长矛。   马忽兰站在山上望去,有一队兵马朝山脚走来,前方的士兵乱如散沙,宛如呆宰的羔羊。   后方的两千余士卒,倒是步伐整齐,训练有素。   两者放在一起,差距极为明显。   马忽兰感觉到异常的兴奋:“简直是天助我也,只要冲下山,明军势必无法抵挡我等的攻击!”   王庸很紧张,浑身鸡皮疙瘩盯着山林。   鸟不会停留在有大军驻扎的地方,山林中安静得可怕,他笃定山上有人!   “殿下?不能再往前了!”   再往前走,就是用脖子往敌人刀口上撞。   朱厚照抬起手,却是继续前进的手势:“不慌,放慢步调。”   喝!   驾!驾!   山林中地动山摇,宛如地崩般,马匹嘶鸣。   鞑靼骑兵宛如猛虎下山,露出狰狞又有几分血腥的笑意,扬起手中的长枪,准备劈砍。 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