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8章 龙精虎猛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严成锦来惠民药局看账本。   都察院纠察朝野,这本该由一般的御史监察即可。   但,户部和吏部的官员,都不赞成将朝廷的衙门交由私人打理。   连陛下也在盯着。   京城的惠民药局,是后世医院的雏形。   严成锦得让它保持如今的现状,让大明的医疗推进一大步。   医术提升了,没准自己能活到一百五十。   “赚得太少了,如今已快两个月,只赚了一千两?”   汪机面露惭愧之色:“回禀大人,士绅都是来瞧不举症,还要等九号药方的药送回来。”   京城的青楼多,士绅们没事就去青楼消遣,家里还有一群妻妾等着供养。   在大明,这种病反而比伤寒还要多。   这是上至帝王大臣,下至士绅名豪,都要面临的问题。   传闻,张居正就一直消受着戚继光供应的海狗鞭。   但海狗鞭解决不了问题,于是,良乡便研制出了九号药方。   既能治士绅的病疾,又能赚到银子,还能兴旺大明的人口。   “九号药方,须要在朝鲜制备,而刘经廷此时,应该到朝鲜了。“   刘经廷是良乡从医家子弟中,千挑万选的工程师。   他看病远不如汪机和胡大元。   但,制药却厉害。   若能从朝鲜弄回来九号药,就能在大明赚到许多银子。   就如同资本国将制造厂建于末流国家般,既有原料,又有低廉的苦力,还能赚银子。   就是不知道,程敏政能不能把药局建立起来。   ……   朝鲜,汉阳。   程敏政在两个学生的伺候下,洗漱穿衣。   梁小一走进来报喜:“先生,青天大人派人来求见。”   程敏政知道,明昭说的青天就是严成锦,因不知姓名,一直喊他青天。   贤侄无事不会来信,他走到屋外,看见一个背着朱箱的书生。   刘经廷见了程敏政:“学生刘经廷,俸严大人之命,在汉阳开办药局,制备九号药方。”   程敏政看过信,又看了药方所需之物。   “高丽参肾宝片?贤侄的方法倒是好,可开药局,就难了。”   朝鲜的机制,与大明相似,坊间的药,由太医院管制。   高丽参的管制严格。   因其价高,常有商贾走私下海,偷运到大明贩卖,往往被抓诛杀九族。   “本官先进宫,你也一起来吧。”   晋城大君虽然得大明承认了国君之位。   但年岁太小,压不住朝廷的党派,还是由慈顺大妃垂帘听政。   “大妃,大明的程大人求见。”   程敏政脱了鞋子,走进慈顺大妃的寝殿中。   议政府与六曹的官员皆在,晋城大君读书去了。   “大妃,我大明欲在汉阳,建一座药局,需大量高丽参。”   朝鲜皇室的收入除了贡米,就是高丽参。   士绅去大明做贸易,带的不是银两,而是高丽参。   先将高丽参卖了,再买需要采购之物。   一包高丽参的重量为一千钱。可以卖二百五十两。   动摇国本之事,慈顺大妃仍有提防:“制什么药?”   程敏政将药名和功效呈上。   “娘娘,若供给大明高丽参制药,朝廷的税收必一落千丈。”   “臣附议!”   议政府和六曹大臣怕慈顺大妃会答应,接连劝阻。   严成锦在信中,列了种种应对之策,程敏政照着他的话:“大明可将三成银两,当做采办的靡费和税赋。”   户曹的官员道:“区区三成,我朝的高丽参,一株就能在大明卖二十五两。”   程敏政回应:“此药若售往大明,三成已是天文之数。”   “什么药?”   议政院和六曹官员十分好奇。   不多时,太医院的御医许浚来到寝殿,一同被召来的,还有刘经廷。   许浚看着纸上写的功效,狐疑道:“小小的药丸,有如此功效?本官不信!”   “御医可尝尝,吃五粒也无妨。”刘经廷拿出药瓶。   高丽参肾宝片是长期服用的药,本来吃一粒就好。   但为了让效果显著,干脆吃五粒好了。   只见,许浚把药瓶扬起来,倒入口中大半。   看到刘经廷一脸懵然,忙道:“许大人,不可多吃。”   “你管本官,娘娘,若此药无效,还请驳回大明使者的请求。”   许浚面色开始潮红,浑身有些发热,龙精虎猛般,感觉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。   与方才,判若两人。   “娘娘,臣要先行告退!”   慈顺大妃惊慌地看向刘经廷:“这是……?”   “许御医府上可有夫人?”看了许浚一眼,刘经廷反问。   “有。”   刘经廷躬身,隐晦道:“这是药量过大的弊处,将许大人送回府,就没事了。”   ……   京城,风雪慢慢飘下。   严成锦在府上避寒,没有上朝,书房里烧着暖气,暖洋洋的。   郑乾搬着一摞宗卷来:“大人,全在这儿了。”   严成锦写八本弹章,呈给陛下,必定会惊天动地。   内阁不举荐,他只能为自己代言了。   如今,朝野相对清明,陛下重用贤臣,像焦芳和刘瑾这样的大奸臣,都被剔除到海外去了。   唯一不足的是,陛下总卡着不让他升官。   内阁又总以此子太过慎重,难以堪当大用搪塞。   干脆借清查人口和黄册的机会,让陛下和内阁明白,他并非不能用,而是要慎重地用。   “本官明日也不上朝,你帮本官告假。”   “是。”   郑乾应了一声,协助严成锦翻阅宗卷。   都察院,   吴宽正感慨,严成锦愈发不将他放在眼里。   无事还告假如此多日。   文吏呈上疏奏:“大人,是山东监察御史徐源传回的疏奏。”   入冬了,大雪纷至沓来,若不能在入冬前,将百姓安置妥当,后果将极为严重。   这是徐源传回的第一封疏奏,他连忙打开。   看完后沉吟片刻。   “陛下必定等着急了,本官这就去面圣。”他拿起官帽,急匆匆出门去。   “要入冬了,山东还未传回疏奏?”弘治皇帝怅然。   刘健三人相视一眼。   朝廷最重视的天灾,就是地崩。   再加上泰山于陛下而言,有莫名的恩情,令陛下挂念着山东三地的百姓。   “回禀陛下,还未收到疏奏。”   “严成锦已派人送药材去,又有随行大夫,想来应当无恙。”   李东阳宽慰道。   弘治皇帝也能听出,这仅是宽慰的话。   不得山东的疏奏,就像百爪挠心般,不敢松懈下来。   “陛下,都察院都御史吴大人求见!”   吴宽踏入大殿中,高声:“陛下,山东传回疏奏了。” 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