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着年关越来越近。 年二十三。 小年。 李世民在这一日召见群臣,商讨改年号的事情。 武德年号,到了第九年。 李渊退位,这个年号也就随之成为历史。 “今日小年,按理说,应该给大家放个假。” “不过有一事迫在眉睫,朕想了想,还是召诸位前来共同商议一番。” “眼下四海生平,天下安定。” “大唐的年号初为武德,乃是因为大唐是以武立国,所以才有武德的说法。” “如今兵戈暂止,百姓安居乐业。朕觉得,这个年号是否需要改一改?” 当然需要了。 即便没有这一大堆托辞,那也得改。 皇帝都换了,年号岂能不换? 没这个道理。 长孙无忌率先道: “臣以为,年号当改。四海平定,盛世来临,臣这几日在家中也曾想秦皇汉武的历史,不如就叫文德?” 人家叫武德,你就叫文德? 长孙大人,你这智商不太够啊! 这要是程咬金提出来的,我都能勉强理解。你长孙大人……就太说不过去了吧? 就这,还需要思考秦皇汉武的历史? 李奇躲在人群中,暗戳戳的想到。 他今日破天荒的没有打瞌睡,正聚精会神的听着大家的议论。 李世民不置可否。 既然是商议,当然是要大家一起来说了。 下一位,房玄龄。 “陛下,臣也以为可改。当今天下,止戈息武,我大唐即将迎来一个太平盛世。” “或许,我们可叫太平。” 啊这…… 李奇简直不敢相信,这是号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提出来的年号。 太平……多不吉利。 往近了说,太平间那就象征着人间的游戏结束了。 往远了说……太平……天国似乎也没有好下场。 你这个猪脑袋是怎么想出来的呢? 李世民仍然不置可否。 只是微笑着点点头,看向杜如晦。 幸好杜如晦也早有研究,当即胸有成竹道: “陛下,年号事关重大,我大唐建国九年,得陛下明君圣主,可谓一元复始、万象更新,微臣以为,或许年号可成建元。” 建元? 这是生怕陛下想不起自己的大哥建成么? 杜大人你不安好心啊! 说,你是不是李建成在地府派来的卧底? 想个年号这么简单的事情,为什么不肯花点心思,用点脑袋呢? 看样子,还是得咱们魏征魏大人出马啊! 不过,还没等到魏征说话。 旁边的程咬金便迫不及待的道: “陛下,关于年号,俺老程也琢磨数日,想了一个既能彰显我大唐威风、又能彰显陛下雄风的年号,就叫神武!” “如何?是不是很霸气?” 李世民很无奈,只能宽慰道: “知节所讲,的确霸气无双。” “是吧?俺老程也这么觉得,那咱们就这么定下来吧!” 定……定下来…… 程大脑袋,你是陛下还是我爹是陛下? 你这下决定的冲动,可要不得。 迟早会坏事情的。 而且神武算什么年号? 武德好歹还有个德,说明大唐是奖武德的国家。 你倒好,直接把德丢了。 缺德的事情咱能干吗? 自然是不能的。 李世民有些无奈的道: “不急,不急。” “玄成,你觉得呢?” 玄成就是魏征的表字,李世民叫魏征玄成,显得亲近。 只听魏征沉吟片刻,这才道: “回陛下,微臣细细想来,年号表征着一国之国运、事关重大。我大唐立国以来,武定天下,所以太上皇取年号武德,的确是最合适的。” “如今天下承平,百姓向善。” “武,显然不再合适了。” “微臣以为,开宝二字,或可表征。” 咦? 这剧情走向不对啊! 魏征大人,你再想想啊,你怎么能说什么开宝呢? 这能是你说的话? 你得说贞观啊! 李奇有些急,贞观之治可别因为自己的到来,而变没了吧? 这不对,很不对。 李世民也有些意外,按照日记里说的,魏征应该是说出贞观年号的那个人。 但是现在…… 无了。 这让李世民有些为难,他内心中,是中意贞观二字的。 但是,如果由自己说出来,再独行独断,又显得这次商议假心假意…… 李世民的眼睛滴溜溜的转, 很快就转到了李奇身上。 他心中大定,有了。 魏征没说,这小子总该说了吧? 他在日记里可是亲自写下贞观二字,没道理不知道的。 李世民淡淡的问道: “奇儿,你有什么想法?” 李奇一愣。 然后连忙道: “父皇,这种大事,要不还是再问问魏大人?” 魏征闻言,只好出班解释: “回二殿下,微臣所思所虑,的确是开宝。” 开……玩笑吧? 还开宝? “魏大人,你要不再好好想想?” “回二殿下,微臣的确没有更好的选择了。” 这个时候,就是一头猪也知道,二殿下对“开宝”二字是不满意的。 程咬金当即将话题转回到自己身上: “我就说嘛,还能有比神武更好的?” “不可能的!” 李世民不管其他人,继续问李奇: “奇儿,你素来有奇思妙想,不如也说一个?” 李奇见状,心中暗道: 死马当活马医了。 贞观之治无论如何都不能断送在自己手上。 李奇想了想,大声道: “回父皇,儿臣觉得,或许可用贞观二字作为年号?” 仿佛生怕李世民不同意,李奇又道: “这两个字可有来头,出自易经。意思就是以正示天下,大唐帝国,堂堂正正,自父皇始。” 贞观! 一时间,场上众人都在思考这个年号。 越想,就越觉得有深意在其中。 李世民是夺嫡得来的皇位,本身来说,是不正的。现在却要以正示天下,这里面的味道就值得深思了。 有意思啊! 魏征第一个站出来支持: “陛下,微臣以为二殿下所言,善!” “臣附议!” “臣附议!” “臣也附议!” 众文武大臣都不是傻子,即便没有咂摸出味道来的,见这风向,也纷纷附议。 李世民脸上终于露出笑容。 他扫视了众人一眼: “既然众爱卿如此一致,朕也觉得贞观二字,甚合心意。” “自元月一起,大唐改年号为贞观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