哦? 张凡的眉头微微一挑。 窥未来变化,观胜负玄机? 看来,诸葛亮是起了争竞之心,想问一问他之后的这一千八百年,泱泱华夏万里神州,又出了那些堪比“隆中对”的非凡预见。 其实…… 何必后世!当代就有! 略一思忖,张凡笑道:“东吴之鲁肃,也早就提过类似隆中对的说法。先取荆州,再取益州,伺机伐曹。” “曹魏的毛玠,也在很早的时候,就向曹操提出,奉天子、修耕植、蓄军资,分别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这三个方向,为曹操指明了未来的发展策略,堪称曹操版的‘隆中对’。” “还有荀彧,同样也称得上是高瞻远瞩、深谋远虑,为曹操纵论天下,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。” 呵…… 忽听张凡提及这些熟悉的名字,诸葛亮脸色微微变幻,再次呈现出某种追忆的神色。 鲁肃、毛玠、荀彧…… 他们的政见和智慧,诸葛亮虽然不能尽知,但多少也都有些了解。 只可惜,这些人都已经作古,死在了自己前面。 而他们各自施展毕生才华,辅佐的君王,建立的国家……最终却都化作尘土,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。 “至于这一千八百年间,能人异士辈出,有关预见未来的论断更是层出不穷。” 张凡话锋一转,终于跳出当代,放眼诸葛亮不能看到的未来,感慨道:“其中有很多,经过数次讹传夸大之后,已经神乎其神,比如刘伯温的千年之眼,比如说推背图的道破天机……” 诸葛亮神色一凛,表情变得郑重了许多。 当代的风云人物,他大都了解,甚至是与其纠葛争斗了大半辈子。 但是后世,只能听张凡来说。 刘伯温? 推背图? 那都是些什么东西…… 然而张凡并没有详述这些被神化的历史人物,而首先说了一个很陌生的名字。 “江统。” “西晋时期,江统写过一部《徙戎论》,其中指出:非我族类其心必异,建议将游牧族群迁至关外,否则久之必生祸患!” “可惜……为时已晚,腐朽不堪的西晋没能重视这个论断。” “于是,十年之后,五胡乱华!” 啊! 诸葛亮呼吸微微粗重,他之前已经听张凡描绘过五胡乱华的恐怖乱象,虽然不曾亲见,但从张凡当时的措辞中,也可以隐隐窥见那个据说是神州大地最黑暗的恐怖时期。 神州陆沉! 中原沦陷! 两千多万的汉人人口,锐减到不到四百万! 光是看看这些用词,听听这些数字,诸葛亮就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可怕的一段历史。 那么,这个叫江统的人,早就预见到了这样的悲剧? 果然了不起! 一时间,诸葛亮不由得肃然起敬,同时也更加感叹唏嘘。 倘若当时的西晋朝廷,能够重视这个人的意见,早早预防的话,或许就不会有那段极致的黑暗。 看来,每朝每代,都不缺乏智者,缺乏的只是发现智慧的眼睛,使用智慧的魄力,发挥智慧的环境。 “自丞相之后,又一千年,汉人江山易主,为外族统治。” 张凡并没有多停留,而是一句话将历史向前推进了足足一千年。 汉人江山易主! 只六个字,便让诸葛亮浑身剧震,双目几乎要喷出火来。 作为大汉王朝的死忠,超理想主义者,诸葛亮就连同为汉人的曹魏和孙吴都不能容忍,认为他们并非理想中的汉王朝继承者。 更何况,是番邦外族呢! 一千年后,汉人江山易主? 那!岂不又是一个“五胡乱华”? 却听张凡继续悠悠说道:“有人以布衣之身,逆转乾坤,结束乱世,重整汉人江山,建立王朝,是为大明!” 厉害! 诸葛亮大爽,只觉得浑身汗毛孔仿佛都瞬间被打开了。 这是谁? 强强强!我汉人之中,果然有大才者! 然而这次张凡要跟诸葛亮说的,却并不是朱元璋,将话锋再转,笑道:“这位布衣天子尚未成事的时候,便有一个叫朱升的人,向他提出了平定天下的策略核心,被后世称为‘九字三训’。” 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” “正因为采纳了这九个字的基本方略,那位布衣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,建立王朝,国运近三百年。直到大明灭亡后又几百年,人们依然在怀念他的荣光,依然在颂扬他的辉煌。” 高筑墙!广积粮!缓称王! 诸葛亮身为蜀相,自然也绝非泛泛之辈。 这九个字他稍稍咀嚼,只觉得眼前越来越亮,竟然仿佛被人拉开了帷幕,看到一个充满光明的全新世界。 好! 好一个高筑墙!广积粮!缓称王! 高筑墙指的是建立稳固根据地,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保证粮草充沛,缓称王则是不当出头鸟,闷声发展自身。 这九个字!虽然简短,但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政治智慧! 诸葛亮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人! 那人雄才大略,一手压住了孙权和刘备,迫使两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必须要携手自保! 曹操! 曹操至死,也并未称帝! 其做法,竟然跟刚才张凡先生说的那九个字,暗暗相合! 后世,果然绝不缺乏人才! 竟然能把这么深刻的道理,藏在如此简短的九个字当中。 “不过……若说是‘窥未来变化,观胜负玄机’,最了不起的论断,还要等到一千七百年后。” 嗯? 诸葛亮一愣。 最了不起的论断? 谁能当此赞誉? 一千七百年后…… 诸葛亮当然记得,这个叫张凡的年轻人,自称是来自一千八百年后。 那么,一千七百年? 那几乎就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了。 会不会有些薄古厚今之嫌? 。牛牛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