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六十八章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底线?   呵。   底线就是用来打破的。   “一个匈奴人交换两个汉人,这是我大汉的底线!”司匡冷冷的回应。   伊稚斜气的脸色通红,愤怒道:“尔等没有诚意,那就别谈了!”   “也罢,那就过几日,让车骑将军领兵至上谷,用兵家的方式与尔等蛮夷商量吧!”司匡摊摊手,遗憾地叹了口气。   “你!”伊稚斜一时语塞,急得腿都麻了。   这次谈判的目的本就是拖延汉人,干扰视线。   如果卫青真的领兵到了上谷,那么单于庭针对渔阳的报复性侵略,很可能会功亏一篑。   稳住汉人!   这是左谷蠡王脑海中最后的念头。   伊稚斜微微叹息,妥协道:   “一换二就一换二!吾匈奴地广人稀,子民必须返回草原。”   “痛快!敢问我汉人之民,何时可回?”   “进入草原的汉人分布分散,加之又涉及到数万人,组织起来,估计需要半年时间。”   “本侯给你半年!半年后,我会安排人在雁门设置登记点,凡归来之民,皆挨个登记,进入编户齐民的大网,尔等蛮夷别想着耍花样。”   “萨满后裔说到做到!”伊稚斜挪动屁股,把大腿释放出来,嚷嚷,“我匈奴子民何时可以返回草原?”   “同样半年!”司匡咧嘴一笑。   六辅渠的工程量并不是很大。   一万名匈奴人,耗费半年时间,应当够了。   如果不够,大不了分批放人嘛,这就叫“货款周期”。   半年高强度劳动,绝对会有老弱病残支撑不住。到时候,把这群人淘汰,还能节约不少伙食费。   司匡这种做法是收到资本家行为的启发。   按照惯例,打工者无论男女,三十五岁之后,都会出现中年危机。   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,绝大多数打工者会被淘汰,同时,会有大量听话的实习生接管工作,替补上来。   修建沟渠的替补人员,就是下次出征带回来的匈奴俘虏。   伊稚斜沉思一会儿道:“我方没有异议,拟契约吧。”   “张安世!”   “诺!”   张安世提着毛笔,按照刚才的方法,把这第二条契约拟定完毕。   至此,开胃菜全部上完。   汉匈最关键的争论:河套地区归属,将要开始。   河套地区,贯穿东西,属于军事要地。   炎黄时期,居于此地的犬戎族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,成为了炎黄族的劲敌。   汉书云:“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,帝患其侵暴,而征伐不克。”   高辛氏为黄帝的曾孙,尧帝之父。   此后,犬戎越发壮大,最终在申侯协助下,竟攻破周之国都。   三代之后,东周乱世。   在此的义渠与秦国、魏国抗衡,还参与中原纵横争夺之战。   河西之地重要性,可见一斑。   汉人一方,若想在与匈奴争斗的过程中占据上风,断匈奴右臂,此地必不可少。   且,欲通西域,走(本章未完,请翻页)   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