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点,寇季虽然没有说,但是赵祯却猜测到了。 那就是随着中原腹地的人口不断的迁移,中原腹地的田地可以空出来。 在边地没有彻底被占完之前,朝廷手里就有源源不断的地用。 也许,一块地,在朝廷借贷出去以后,反复的回到朝廷手里。 朝廷在边地广阔的田地上推行的政令很宽松,只要中原腹地的人迁移过去,适应了当地的土壤和气候,有很大的可能留下来。 毕竟,在大宋你有可能种十亩地,但是到了边陲以后,你可能会获得五十亩,乃至一百亩地。 其中的产出差距,不言而喻。 大宋大部分地方都是着一年一熟,或者两年三熟。 边地纵然有差,也差不了多少。 有成倍的田产耕种,稳赚不赔。 “朕决定了,两策并行,由百姓们自己挑选。” “得设定好门槛才行,不然田产又落到了那些豪门大户手里了。” 赵祯思量了一番,道:“以户论,一户田产超过五亩的,不允许购田。每一户购田的数量不得超过五亩。” 寇季点着头道:“为了避免豪门大户借着百姓们的户籍谋田,还得制定相应的律法,规定借贷以后,田产只能归于购买者,非购买者侵占田产者,判于购买者。 此外,田产的借贷结算完毕以后,一年内不得买卖……” 寇季一口气说了很多,确保了将所有能堵的口子都堵上。 此政令是惠民政令,不是常规政令。 所以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空子钻。 寇季再堵上了所有口子以后,又道:“此政令我们可以到了明年再推行,但今年就必须让大宋书报铺在书报上刊登此事,确保让每一个百姓都知道此事。 此外,派遣武德司的人暗中监管此事,吩咐地方巡查、监察,严格监管此事。 确保每一亩地都到了百姓手里,而不是豪门大户手里。 大宋钱庄方面也要加强监管,确保此政令不会沦为害民的政令。 百姓借贷,采取自愿,绝对不允许出现强买强卖的行为。 每一岁到了缴纳借款的时候,不得用强,更不得为了催收害人性命。 若是没有天灾人祸,且朝廷没有减免赋税和借贷,延期一年,一年后若是不能补全,收回田产,发配边陲,服役三年。 愿意出丁服役换取田产者,一律入地方兵籍,以兵法约束。 服役期限到了,或者愿意在边陲落籍,可以脱离兵籍,归入民籍,由地方衙门管束。” 赵祯听完了寇季的讲述,对坐在资事堂一角的记录官招了招手。 记录官拿着记录二人对话的册子,到了赵祯面前。 赵祯仔细翻阅了一番后,沉声道:“此事当召集户部、兵部,以及大宋钱庄的总管,一起商议。 商议妥当以后,就依此实施。” 寇季点头道:“理应如此。” 如此重大的国策,自然要多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