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7章 宫斗不如造反(二十四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釜底抽薪?”   从根源上解决盐务的问题?!   好大的口气!   他一个做皇帝的,都还想不出什么好办法,念儿不过是个后宅女子,她又能有什么良策?   郑念儿没有看到永承帝眼底那一闪而逝的不以为然,她开始仔细说道——   “世家之所以敢与朝廷抗争,就是因为他们霸占着天下的盐田、盐矿等,他们各家还有制盐的秘方。”   “他们垄断了天下的食盐,他们不但借此攫取了巨额财富,还拥有了抵抗朝廷的底气!”   郑念儿虽然不通政务,但她熟读穿越网文啊。   不管是男频奋斗文,还是女频爱情文,只要是穿越隋唐之前,都会利用一个后世才有的技能——制盐。   “二郎想要打破世家的垄断,彻底肃清盐政,就需要拿出品质更好、价格更低的食盐!”   说到这里,郑念儿还故意停顿了一下。   她想看看永承帝的反应。   永承帝:……   就这?   朕难道不知道想要跟人家打擂台,需要拿出起码的底牌?!   可问题是,他没有啊!   就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,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世家的垄断,永承帝才退而求其次的准备强征盐税。   结果,又碰上了一群胆大妄为的地方豪强!   看到永承帝不屑又气恼的模样,郑念儿倒也没有生气。   没办法,她可是穿越女,脑海里所拥有的知识,远超这个时代上千年。   她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,对于土著来说,就是神仙之术。   永承帝会质疑,甚至觉得她信口开河。   郑念儿成竹在胸,迎着永承帝的目光,缓缓说道,“二郎,我曾经在某本古籍上,看到过一种制盐的法子。”   “无需费事费钱的用大锅煮,只需晾晒,就能得到更好、更便宜的食盐!”   郑念儿嘴上说着,心里暗暗苦笑。   得,她也来了一回被穿越前辈们用烂了的“古籍梗”。  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。   古籍梗虽然烂俗,但真的好用,也是唯一能够解释郑念儿一个久居内宅的闺阁女子,如何能够知道令世人惊叹的制盐秘法的借口!   郑念儿不必旁人,她与永承帝从小一起长大。   永承帝不能说对她“了如指掌”吧,却也非常熟悉她的生活轨迹、成长状态。   而郑念儿的身边,也一直都有丫鬟仆妇。   想要利用另一个烂俗的“老爷爷”的梗,她都没有足够的条件、   所以,还是古籍梗吧,郑家虽然出身奴婢,但许是越缺什么就越想要得到什么。   靠着胡氏发迹后,郑有粮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粗鄙农夫,便话重金在民间搜罗了一些书籍。   当然,郑有粮买到的这些所谓“古籍”,基本上都是西贝货。   但郑念儿所要的只是个由头,而不是真正要什么古籍。   若是永承帝继续追问,问她索要古籍原件,她也可以推说不小心遗失,或是那些竹简什么的年岁太久,直接坏掉了!   “晾晒?不、不用煮?”   永承帝终于听进去了,不再是一副不以为然、质疑轻慢的态度。   作为一个常年长在皇宫里的人,永承帝根本就没有机会去民间体验民情,了解民生。   不过,幸运的是,他有冯寿这个好先生。   冯寿并不赞同先帝抬举庶子、打压嫡子的行径,在他的心目中,一直都把永承帝这个皇后嫡子当成未来储君。   所以,教导永承帝的时候,冯寿没有一味的传授四书五经,而是会穿插一些民间疾苦的小故事,并讲述很多有关国计民生的常识。   冯寿可不想养出一个“何不食肉糜”的蠢皇帝。   呃,好吧,虽然永承帝在其他方面还是犯了蠢。   但在起码的民生问题上,永承帝还是拥有起码的见识。   比如,他知道,当下主流的制盐方法,就是一个字——煮!   把盐卤放到大锅里,架上木柴、炭火,一顿猛煮。   水分被烤干:,留下盐的结晶,然后在进行一系列的工艺进行提纯。   而这个“一系列工艺”,就是世家捏在手里的秘方。   如果没有这些工序,即便煮出了盐,也不能直接吃,咳咳,容易吃死人!   世家所垄断的,不只是盐田、盐矿,还有这些秘方啊。   如果有秘方,永承帝也想圈一片海滩,然后制盐、卖盐。   可问题是,他没有!   现在,忽然听到另外一种制盐的方法,还不用浪费铁锅、木柴等工具,永承帝虽然觉得不可思议,却还是心动了。   “对!不用浪费什么铁锅、木柴,只需利用大自然的力量,就能得到上好的海盐!”   感谢某些考据党的网文作者,写小说的时候,把一些工艺表述得非常详细。   比如晒盐,如何开垦盐田,如何晾晒,如何过滤……郑念儿都不用特意去查资料,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。   她见永承帝真的将自己的话听了进去,满眼的兴奋与急切,郑念儿心里暗暗得意。   她没有继续卖关子,而是仔细的将晒盐之法说了一遍。   最后,她豪气的表示,“二郎,等您制出了更好、更便宜的海盐,那些世家就再也不能卡你的脖子了!”   “朝廷也无需担心他们拥‘盐’自重,故意用盐来为难朝廷、为难二郎!”   其实郑念儿还是挺庆幸的,面对永承帝的“改革”,那些地方豪强只是采取了粗暴的暴力抗税。   并没有用更绝、更致命的招数——直接断盐!   他们手里可是握有全天下的盐田、盐矿啊。   如果他们诚心要给永承帝一个教训,完全可以断了食盐的供给。   市面上没有了盐,别说寻常官宦人家受不了了,就是小老百姓们也会不满、骚乱。   一个控制不好,兴许还会闹出“民乱”。   自古以来,“官逼民反”从来都不是什么好词儿。   而作为主导这一切的皇帝,便是毫无争议的“昏君”。   虽然不至于因为一个盐就乱了天下,毕竟世家们只是想给小皇帝一个教训,而不是真的要弄得天下动荡。   他们会及时停手,尽快让市场恢复正常,百姓们也会得到安抚。   但,永承帝作为皇帝的威信会一扫而空,他的“亲政”也就成了笑话。   “……”永承帝听完郑念儿的话,却没有急着有所反应。   他沉默不语,他仔细消化完那些话,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狂喜。   “哈哈!好!好啊!”   永承帝兴奋的在大殿里只绕圈子。   绕了好几圈,他停到了郑念儿面前,一双眼睛,仿佛看绝世珍宝般看着他的小青梅。   “念儿,你、你果然是我的贤内助啊!”   永承帝一把将郑念儿拥入怀中,恨不能将她抱起来,原地转几个圈圈儿。   咳咳,至于为啥没有成功,永承帝拒绝承认自己抱不动。   他还只是个十五岁的半大男人,又是娇生惯养,哪里有那样的蛮力?   最后,永承帝只能用大手轻拍爱人背脊的方式,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喜与感谢。   “快说,念儿,你想要什么奖赏?我都给你!”   心情好了,永承帝也就变得格外大方。   晒盐之事还没有实验成功,他就兴致勃勃的想要犒赏功臣。   “……只要能帮到二郎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我什么都不要,只要二郎一直爱我、疼我!”   郑念儿听着“奖赏”两个字有些刺耳。   什么奖赏?   难道就不能用“奖励”二字?   虽然两者的意思差不多,但前者听着就像是上位者在赏赐下人。   郑念儿虽然做了永承帝的宠妃,但在她的心里,她始终都觉得,她和永承帝之间是平等的。   她不是枉顾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大讲特讲什么人权、皿煮。   而是觉得,她与永承帝是“夫妻”啊,没有什么谁尊谁卑的区别!   不过,现在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。   郑念儿想着,等她提出的晒盐法真正帮助到了永承帝,让他知道她郑念儿不只是一个宠妃,一个后宫女子,而是能够辅佐他的贤内助,永承帝自然会懂得如何尊重她!   只可惜,现实没有给郑念儿这个机会!   或者说,是那些世家们,并没有郑念儿之前想象得那般“良善”。   永承帝从郑念儿手里拿到了详细的制盐之法,正准备安排心腹去海边圈海滩、晒海盐,京畿地区便有了乱象。   “不好了!京城已经周围的十几个郡县,所有的盐商铺子都关了门!”   “京兆府只一天,就抓到了几十起因为盐而闹出的纷争!”   “……陛下,宫里也没有盐了!”   “还有南大营、北大营,将士们吃不到盐,已经开始闹起来。若是不能及时处理,可能会炸营!”   朝堂上,一个个的官员跳出来回禀事情。   前几件事,似乎没有那么危急。   永承帝虽然变了脸色,却还没有过于惊慌。   但,听到两大驻守京城的军营都要出乱子了,他的心跳瞬间加速。   紧接着,以王源为首的世家系官员们开始纷纷上奏章。   他们的奏折写得言辞犀利,直击此次事端的核心——盐政改制!   盐商铺子为什么会关门?   当然不是挟‘盐’自重,人家是做小生意的,忽然被加了严苛的税负,实在承担不起,这才不得不关门。   人家这是“惹不起”啊,纷纷躲了起来。   百姓们为什么会起纠纷?   还不是买不到盐?   人可以不吃肉,但绝对不能不吃盐啊。   没了盐,人就会没有力气,还会得一些奇怪的病。   百姓们买不到盐,就容易在民间造成恐慌。   现在还只是一些民间纠纷,若是盐的问题不能早日得到解决,发生民乱,也不是不可能啊。   至于皇宫——   咳咳,皇帝自己惹出来的麻烦,他自己吃不上盐,那叫活该!   只有他自己吃到了苦头,永承帝才会明白,人家那些世家们,为了天下的安定,为了上至皇帝、下至黎民的食盐,付出了怎样的辛苦!   世家们也不求永承帝能够领情,只希望他不要动不动就拿盐商下刀子!   而南北大营的食盐危机,则是最要紧的。   就是那些世家们,也怕把局势给玩脱了。   万一真的逼得那些兵汉炸营,住在京城的他们,也会有危险啊。   所以,还是尽快“劝谏”永承帝低头吧。   认个错,取消那些所谓的“盐政改革”,一切重新恢复原样,绝对是你好我好大家好!   永承帝:……你们都好,就朕一个人不好!   他高高坐在龙椅上,居高临下的看着那群慷慨激昂的朝臣。   他们口沫横飞,他们滔滔不绝。   在他们的口中,他赵圭俨然成了祸国殃民、逼迫民反的昏君、暴君!   他,仿佛一个人站到了所有人的对立面。   本能的,永承帝有惊慌、有无措。   很快,他镇定下来,胸中便只有无尽的恼怒与焦躁。   再给他三个月,哦不,哪怕只有一个月呢,他、他就能拿来更好、更便宜的海盐。   到那时,他根本不怕那些奸商们囤积居奇、操控食盐市场。   然而,眼前这些人,慢说一个月了,估计连三天的时间都不愿意给他。   “逼我!你们一个个的都在逼我!”   永承帝满心悲愤,他甚至绝望的发现——   当他成为群臣讨伐的对象时,满朝上下,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他说话。   冯寿,他的冯师傅,居然闭上了眼睛,装作无事人!   陶勇,他的岳父泰山,竟低着头,躲在人群中,一副唯恐被人点名的模样。   还有淑妃、德妃的父亲、兄弟……他们、他们全都要么闪躲,要么装傻!   孤立无援!   永承帝忽然有种孤寂的绝望感。   “谁来帮帮朕啊!朕不要第一个政令就此夭折!”   永承帝还带着稚气的脸庞上写满了焦躁与迫切,额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。   朝臣们还在慷慨激昂的“劝谏”,永承帝只觉得自己都要喘不上起来了。  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殿外忽然传来小太监的通传声:“博文馆学士王诗玖奉太后懿旨,有奏疏呈上!”   什么?   博文馆?   哦,是了,这是何太后鼓捣出来的“新衙门”。   学士王诗玖?   这、这又是谁?   好像是个女子——   轰!   朝堂上,包括王源在内,文武官员们都露出了惊愕的表情…… 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sww.cc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sww.cc 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